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治疗阳虚血瘀型冠心病的扶阳三法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血液运行的重要生理作用,一旦阳气衰微,温煦推动无力,则易阴寒内盛或外寒侵袭,血液运行不畅则滞涩凝结脉中。因“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胸中之阳为太阳之阳,以血脉为先,若胸阳不振则首先累及心脉,故胸痹心痛发作的病理过程多是由“血凝而不流”,而阳虚温煦推动乏力则是导致血凝不流的主要原因。

针对胸痹心痛阳虚血瘀的基本病机特点,治疗当温阳固本与活血化瘀相结合,但是其中又以扶助、固护阳气为首要前提。

扶阳法治疗冠心病的源流

崇阳思想从《易经》中就早有体现,《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之健运与人体的刚健有力均由阳气推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从生理病理角度强调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灵枢·五味》最早记录了用辛温药物治疗心病,曰“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其中“薤”即为“薤白”,其性辛苦温,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能散寒凝壅滞。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为法,法在救阳,多用桂枝、附子等温阳助运药物以温阳益气,如桂枝汤、四逆汤、真武汤等张仲景名方中多有体现。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胸痹》中记载了治疗胸背疼痛的细辛散、蜀椒散等,其治法以温通散寒为主。

宋代的芳香温通法治疗心痛记载颇丰,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记载的苏合香丸,为芳香温通的代表方。

明代张介宾提出“阳常不足”,明确阐述以阳为主导的阴阳学说,如《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云:“阴以阳为主”,“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清代《成方切用》云:“阳无取乎补、宣而通之,即阳气畅,畅则阳盛矣。”

这一系列的认识,无不体现出阳气对人体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应运而生的寓温通于补的扶阳之法因此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胸中阳气足,则心气充沛,温煦血液、主血液运行的功能也可以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再稍配伍活血祛瘀药物,即扶阳与活血并用,则胸痹症状可减。于是扶阳活血法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原则逐渐完善发展沿用至今,其具体内涵也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发挥。

扶阳活血法的具体内涵

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曰:“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如上焦闭塞,阳气不能下降,须开豁之;中焦阳气不能上升,须温补之;下焦阳气不能收藏,须求肾纳气。”

清代阮元解释“扶阳”之“扶”者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凡使人体阳气强盛、宣通、纳潜都可以称其为扶阳。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们认为,扶阳活血之法具体可分为温阳、通阳、潜阳三类。

温阳

扶阳之法在临床上常与温阳法等同,但温阳法是特别针对阳虚病证者而设的“虚则补之”之法。《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指出血液具有得温则行的特点,需用温补阳气活血化瘀的治法。“火神派”医家郑钦安提出,“元气为人身阴阳之主宰”,“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

在临床应用中,强调温补阳气,善用干姜、肉桂、附子等辛热药物来治疗疾病,这种治法实则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温补之法。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采用这种温阳治法活血祛瘀得到临床不断的阐释发挥,具体又分为温补心阳、肾阳、脾阳,配伍活血化瘀的各种疗法。

通阳

即指使阻遏的阳气宣通。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法不同于温阳,针对的不再是阳气虚衰而致血瘀的病证,而是一种阳气郁闭不得畅达的气机不调之证,治疗上应重在调节气机,使阳气运行宣畅,从而发挥其温阳功能。阳气作为人体气机运转的重要参与者,它的布运流行一旦受阻出现“阳气郁遏”,则其温煦、营养、气化、防御、固摄功能就会失司,疾病发生,因此,宣通阳气作为扶阳法的重要治法之一,一直得到医家的重视。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三阳病的治疗中就处处体现出通阳的治法,如温散法、调枢法、承气法、通阳化气法、利水法等,无一不是在调节气机使阳气通畅、邪去而阳气畅达。

潜阳

潜阳之法是针对阴火不安其位,则虚阳上浮之证的一种治法,即潜纳人体由于阴寒内盛而逼迫在外的浮阳,以使浮火下潜,阳归阴位,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用药即当扶上之阳以使之调于和平。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有关于潜阳、回阳治法的记载。如针对阴寒偏胜、阳微欲绝的严重证候所拟的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等方剂,即是采取的“回阳救逆”之潜阳法。

元代许国祯《御院药方》所载的封髓丹和火神派郑钦安《医理真传》创制的潜阳丹均是潜纳阳气这一治法的具体体现,后世在治疗虚阳浮越之证时常将上述两方合用。近代名医祝味菊先生对温潜纳阳之法有进一步完善发展,提出所谓“虚阳浮越,温潜治之”的“温潜法”,提倡使用附子、龙骨、牡蛎、磁石等温阳潜纳、引火归元,从此使潜阳法在临床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小结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黄元御言“阳虚则病,阳绝则死”,可见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性。五脏皆需重阳,其中又以心阳为首,因心为君主之官,属火脏,心阳充沛健旺则充盈鼓动血脉,推动气血运行顺畅,主神志清明,五脏调和。

心阳虚则温煦推动无力,血行不畅滞而为瘀成痹,因此,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扶阳活血之法,其重在扶阳,佐以活血通滞。而扶阳之法实则包括温阳、通阳、潜阳之意,在临床应用中需详加区分,才能方药对证,使心阳充盛气血调畅,血瘀自去则胸痹得缓。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