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可以清除血管壁上的脂肪,因此,一般通俗地称其为“好胆固醇”;后者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对血管有损害,被称为“坏胆固醇”。
敲黑板——痛批“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是如何损害健康的呢?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加危险的是,如果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因此,将坏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预防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至关重要。
划重点——辩证看待坏胆固醇
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如果“坏胆固醇”指标低于正常值太多,可能意味着两个问题:一是严重营养不良(甚至可能是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二是合成功能障碍,如严重肝病。
不同人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是不一样的。例如,没有冠心病、脑梗,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坏胆固醇的控制可以相对宽松一些。反之,则需要积极管理坏胆固醇,通常应小于1.8毫摩尔/升。如果不是药物或饮食导致的胆固醇过低,就需要警惕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肝硬化、甲亢等。如果胆固醇过低还伴消瘦,要排除肿瘤的可能。胆固醇过高对身体不利,过低一样会影响健康,如使细胞膜稳定性减弱,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甚至引起脑出血。同时还会减少糖皮质激素合成,减弱人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力。坏胆固醇过低,也有可能是饮食不合理、摄入脂肪过低造成的。严重肝病患者,会因肝脏代谢异常、胆固醇合成功能障碍,造成坏胆固醇值偏低,老年人更易出现肝脏合成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