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郡,是汉高祖分庐江郡所置。到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领二十一县: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雩都、南野、南城、鄱阳、历陵、余汗、鄡阳、彭泽、柴桑、艾、海昏(侯国)、平都(侯国,即西汉时安平侯国)、石阳、临汝、建昌。有406496户,1608906人(后汉书)。辖地大致是今江西省。
这个地方可能大伙都不熟悉,因为大家了解地域往往是依靠英雄人物,说道刘备,都能想到蜀地或者他的老家燕赵之地涿郡,说道荀彧,也能想到颍川,所谓人杰地灵。可是提起豫章,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有名人物,为什么呢?容我给大伙慢慢道来。
先看看豫章的地理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豫章郡三面都是山,南面则是大片丘陵,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区域,封闭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比如蜀地,就凭着三峡天险、秦岭大巴山的屏障成了一个盛产土皇帝的地方;坏处则是因为封闭,导致与其他地域关系不足,势单力薄。
豫章郡显然是把坏处都显现出来了,它左右两边的江汉平原(楚地)和江东平原(吴地),都有不封闭的一边足以与中原相通,这使得它们可以选择向北扩展增强实力,豫章郡却因为大别山没有扩展余地,再加上鄱阳湖平原面积较小,导致豫章在面对楚地吴地时,只能选择依附于二者,楚强则附楚,吴强则附吴。这也就是为什么豫章被称为吴头楚尾的原因。春秋时吴国楚国敌对,豫章经常成为双方的战场,“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史记)这个舒城在哪呢?从下图可以看到庐江郡上面有个舒城,大致就是那里了。此战后吴军渗透进江北庐江郡一带,“四年,伐楚,取六与灊。”(史记)。六在六安县北,灊在今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吴国这时已基本拿下了庐江郡一带。
然后就是豫章之战。“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於豫章。”(史记)。此战之后豫章以东尽为吴所有。吴楚柏举之战后,“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括地志云:“饶州鄱阳县,春秋时为楚东境,秦为番县,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县也。”楚恐,去郢,北徙都鄀”(史记),吴国继续在豫章攻击楚国,在攻占了鄱阳一带后,基本上控制了大部分豫章地区,楚国迁都以避之。之后吴国北上争霸,盛极一时。
可以说,豫章是吴楚争霸的天平,总是倒向更强的一方。
之后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大封诸侯,把英布(可能是豫章最有名的人物了)封为九江王,封地大致就包括豫章郡和庐江郡,英布是很早就跟着项家混的人,项羽把他封在豫章无疑是信任他,让他帮忙看老家江东的门。可见项羽十分重视豫章之地对江东的屏障作用。
到了三国时期,华歆任豫章太守,小霸王平定江东,刘繇奔走豫章投靠华歆,孙策在用计灭掉庐江太守刘勋占据庐江郡后,劝降了华歆占据了豫章。
吴地政权占据了豫章,楚地政权自然不乐意,于是就有黄祖支援刘勋,刘表从子刘磐沿修水骚扰艾县、西安。但是刘表到底只是个守成之君,不是孙策对手,在黄祖大败于孙策,刘磐被太史慈清出豫章后基本放弃了豫章郡的争夺,安心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三国时楚地政权只有刘表和刘备,刘备是东吴盟友,且专心西向,后来又丢失长沙失去入赣的通道(渌袁走廊,见下图),因此豫章郡就平静了下来,成为吴国的腹心之地。
注:本文中豫章郡取广义概念,并非指孙吴多次划分后的豫章郡。
最后提一嘴,豫章郡三面环山,南部全是丘陵,因此是山地少数民族活跃的地方,华歆就曾向少数民族借米,刘繇太史慈也曾与他们协力抵抗孙策,吴将周祗征兵还激起过民变。
结语:本文结合自先秦至三国的历史,略略分析了豫章郡的地缘情况,差不多是科普性质,不算什么高深之作,只希望大家看了后,对这个有吴头楚尾之称的地方能有更好地了解。
可以说,豫章是吴楚争霸的天平,总是倒向更强的一方。
之后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大封诸侯,把英布(可能是豫章最有名的人物了)封为九江王,封地大致就包括豫章郡和庐江郡,英布是很早就跟着项家混的人,项羽把他封在豫章无疑是信任他,让他帮忙看老家江东的门。可见项羽十分重视豫章之地对江东的屏障作用。
到了三国时期,华歆任豫章太守,小霸王平定江东,刘繇奔走豫章投靠华歆,孙策在用计灭掉庐江太守刘勋占据庐江郡后,劝降了华歆占据了豫章。
吴地政权占据了豫章,楚地政权自然不乐意,于是就有黄祖支援刘勋,刘表从子刘磐沿修水骚扰艾县、西安。但是刘表到底只是个守成之君,不是孙策对手,在黄祖大败于孙策,刘磐被太史慈清出豫章后基本放弃了豫章郡的争夺,安心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三国时楚地政权只有刘表和刘备,刘备是东吴盟友,且专心西向,后来又丢失长沙失去入赣的通道(渌袁走廊,见下图),因此豫章郡就平静了下来,成为吴国的腹心之地。
注:本文中豫章郡取广义概念,并非指孙吴多次划分后的豫章郡。
最后提一嘴,豫章郡三面环山,南部全是丘陵,因此是山地少数民族活跃的地方,华歆就曾向少数民族借米,刘繇太史慈也曾与他们协力抵抗孙策,吴将周祗征兵还激起过民变。
结语:本文结合自先秦至三国的历史,略略分析了豫章郡的地缘情况,差不多是科普性质,不算什么高深之作,只希望大家看了后,对这个有吴头楚尾之称的地方能有更好地了解。
一些史料
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 ---------三国志孙策传
(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就刘勋於皖城。勋粮食少,无以相振,乃遣从弟偕告籴於豫章太守华歆。歆郡素少谷,遣吏将偕就海昏上缭,使诸宗帅共出三万斛米以与偕。
至沂,筑垒自守,告急於刘表,求救於黄祖。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策复就攻,大破勋。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
-----------------以上皆江表传
(刘繇)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三国志刘繇传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三国志太史慈传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三国志太史慈传
六年,中郎将周祗乞於鄱阳召募,事下问逊。逊以为此郡民易动难安,不可与召,恐致贼寇。而祗固陈取之,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馀人,三郡平。--------------三国志陆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