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丨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属于慢性肝炎的一型,在我国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以食欲减退、乏力、体重减轻、腹痛、腹胀、腹泻及脾肿大、腹水,肝脏质地偏硬、先大后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尚无理想疗法。

近代针灸治疗本病,在本世纪20年代初曾有针刺治疗单腹鼓胀症的文章,但明确提出对肝硬化进行针灸治疗的报道,则见于50年代中期[1]。之后,国内外虽均有关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但所积累的病例数较少,且主要应用于早期肝硬化。穴位剌激方法亦不多,至九十年代才在针灸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穴位敷贴法。故尚难揭示其针灸治疗规律,所述治疗方法仅供读者参考。

【治疗】

针灸

(一)取穴

主穴:三阴交、曲池、肝俞、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

配穴:心悸失眠加内关、神门,尿少加阴陵泉、关元,纳差加胃俞,腹水加肾俞、水分、三阴交。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3~4个,据症酌加配穴。背部穴,针刺得气后,轻刺激施补法1分钟,即去针,腹部穴宜留针15~20分钟,用平补平泻法,四肢穴以中等强度的刺激,施平补平泻法2分钟之后,留20~25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针后在气海、关元、肝俞,用艾条熏灸或太乙神针灸半小时,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历年来以上法治疗32例早期肝硬化及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效率在85%左右[1~4]。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期门、神阙。

(二)治法

敷药制备:黄芪、当归、生地、熟地、柴胡、桃仁、三棱等研末,配制成膏药,膏药摊在8×8平方厘米不吸水的棉纸上备用。如伴腹水,另加甘遂未1克于膏药上。

主穴仅取患侧,将膏药贴在期门和神阙穴区。可令患者每日自行换药1次,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结果,患者的主要体征和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亦有显著差异(P<0.05)[5]。

灸法

(一)取穴

主穴:神阙。

(二)治法

以健脾软肝膏(党参、白术、桃仁、郁金、薄荷、鸡内金等,研粉制成膏药)敷于脐中,用量与腹面平,上用纱布或肤疾宁覆盖。然后点燃艾条熏灸敷药处15分钟,每天灸3次,48小时换药1次,一般须治3个月。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A/G比值升至正常,肝脾肿大回缩;有效:自觉症状改善或部分好转,肝功能基本正常,A/G比值升至1~1.3之间,肝脾肿大稍有回缩(锁骨中线肋下回缩2cm以内者);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室检验均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上法共治疗34例,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3%[6]。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