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以关节疼痛、红肿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是由血尿酸增高而致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而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西医以别嘌醇、苯溴马隆、秋水仙碱等为常用药,但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易复发、不良反应多。
痛风属于中医“热痹”范畴,多因进食膏粱厚味,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湿浊内生,郁久化热,再加外邪侵袭,气血阻滞,经脉闭阻而致。
案例1
某患,男,47岁,销售经理,2007年12月26日就诊。主诉:右足第1跖趾关节疼痛1天。呈急性痛苦面容,呻吟不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局部温度升高,拒按,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西医:结合实验室血液检查和x片结果,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热痹,湿热阻滞型。
治则:健脾祛湿、清热除痹。
取穴: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双侧
操作方法:取艾绒做麦粒大小,用2%碘酊消毒后,以棉签蘸取红霉素药膏涂于穴位,从上到下施灸。足三里、阴陵泉用补法,待自然烧尽、患者诉已无热量时扫去灰烬;阿是穴、曲池用泻法,点燃艾灸后,以纸片煽动加速其燃尽。每穴3壮,3日1次,3次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若治疗过程中皮肤出现水泡,则以毫针挑破水泡,挤出内容液后消毒包扎。嘱灸处避免沾水、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穿宽松鞋袜、禁食高嘌呤食物、忌烟酒、多饮水。
两日后,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治疗6次后红肿、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查血尿酸、血沉、血常规,均已正常。告知无需治疗,但仍需少食或不食高嘌呤食物,忌烟酒,多饮水。随访3年无复发。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祛湿要穴,二穴同用补法,健运中州脾胃之土以助胜湿;选曲池寓意有二:一为泻热;二为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内经》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与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上下相配,合合共用,协同调节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朱丹溪指出“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发之意也”,选取阿是穴,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学艾灸,意在以温和热气通泻局部郁热,开散腠理,宣泄郁热以达泄热之效。
案例2
患者刘某,男,44岁,中铁十二局干部。患痛风症,发病部位在单侧第一跖趾核骨周围,有时在双侧同一部位。饮食不慎时极易诱发,对高嘌呤饮食、酒类、肥甘辛辣食品不敢进口。发病时核骨周围红肿,活动受限,起病突然,常在夜间发作,疼痛难忍,经多处治疗,服多种方药无效,2007年4月14日来诊。
用生姜泥(新鲜生姜绞碎成泥)敷患处,较大艾炷施灸。
取穴:大椎、足三里、商丘及阿是穴。经过几次治疗红肿逐渐消失,尿酸盐恢复正常,疼痛缓解,三四个月痊愈。饮食不需忌口,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很高兴。
痛风难治,很多人会伴随一生,痛苦一生。但是,如果用艾灸治疗,也许真的能治愈,建议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