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是与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相比较而言,“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古人认为,此时天气寒冷,但还未到达极点。小寒过后即进入最为寒冷的“三九天”,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比较科学的养生方法有什么呢?
1月5日,太阳黄经达285度时,小寒节气开始。民谚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人们常说“冷在三九”,“三九天”就在小寒节气内。滇中地区才到小寒节令,一场冷雨就让人们真正感觉到严冬的寒冷。
小寒时节天地冷气积久而寒,身体如有储藏则体内气血可以充盛而御寒。若体虚,无法抵御寒冷,往往出现手脚冰凉、长冻疮等症状。若体寒盛而日久得不到顾护,往往会导致女性宫寒不孕,或者痛经难耐。小寒节令养生要顺应天象,顺应自然而早睡晚起,有适当的运动,注意进补温热食物以助生阳气。那小寒节令时,应该如何养生呢?
运动
小寒节令处“三九”严寒,正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好时机,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恰当强度的锻炼方式和方法。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寒冷的日子里,宜多些户外运动,如清晨慢跑、跳绳、踢毽等。
保暖
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进补
《饮食须知》指出:“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说明寒冷的小寒,进补也当随证施之。小寒节令养生要顺应天象,保证机体旺盛生机。
小寒节令进补,亦可如冬至养生进补一般,食用些温补火锅,只是无论用何法进补,依体质阴阳盛衰,辨证施补是必不可少的。自古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法。许多人都比较重视冬令进补,立秋后就可以逐步考虑,但小寒节令处极寒时期,乃至大寒节令,都是进补佳期。人们经历春夏秋三季消耗,脏腑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冬令进补当然是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佳。但也不能太盲目,重在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方式和方法。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补也并非吃大量滋补品,而是有的放矢。
按照中医理论,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进行滋补。
若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黄芪、淮山和五味子等,宜以补气为行。
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血虚者,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补血。
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阴虚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补阴
若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阳虚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
阴虚阳盛的体质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食
疗
推
荐
1羊肉山药汤
羊肉400克,山药60克,加大葱白、生姜、胡椒、黄酒等调料烹制,以煲炖至羊肉酥烂而成。
补脾益肾、温中暖下,适于体虚或者病后尚弱、女子月经不调、老年体弱者食用,也可作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防止动脉硬化过早发生的常食之物。
2太子参炖鹌鹑
鹌鹑肉300克、瘦猪肉150克、太子参15克,山药40克,桂圆肉10克,加调料煲炖烹制而成。
达补五脏、益中气之功,适于体虚气弱、乏力,时有四肢不温者。
3枣仁远志粥
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粳米150克,淘洗干净共煮粥。
以补益肝肾、养血安神之功,适于天冷有难眠、心烦不安者。
4山药参芪枸杞鸡
仔肉鸡1只,黄芪25克,党参25克,山药50克,枸杞40克,仔肉鸡宰杀,掏出内脏,洗净,把黄芪、党参、山药、枸杞洗净,放入鸡内,置盘上上蒸笼约1小时,适当放调料即成。
补脾益肾,适于脾胃虚弱者。
5核桃烙薄饼
滇中盛产核桃,也可按五比一的比例,取一份核桃仁打碎,拌入五份面粉,加水拌匀,烙薄饼食用。
其补肾御寒、润肠通便作用,是肾虚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干结等肺肾两虚人群的药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小寒节令养阴又是从另外的角度考虑进补了,只是寒冷的冬季,人们更崇尚温补壮阳以御寒。中医养生和进补讲究辨证施补和施膳,善补者当以中医辨证之。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和坐诊医师、养生保健师辨识体质,依小寒节令及地域特点,辨证配制药膳、药茶、食疗方和膏方,还可根据需要施以针灸、推拿和按摩之法保健防病,作精神调摄养生指导,以保养身体,减少严寒之害,增进健康、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