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桂成:盆腔炎方药心得

  盆腔炎者,是指急慢性的盆腔器官炎症而言。所谓盆腔炎,应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其中尤以慢性输卵管炎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盆腔炎当其急性发作时,应以湿浊热毒为主,瘀滞为次,所以治疗上也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但需结合化瘀止痛。转变为慢性炎症时,应以瘀滞为主,湿热为次,但虚证逐步明显,所以治疗上也以化瘀通络、理气化疏为主,佐以清利,也有的以虚证为主,运用补肾疏肝法。

  中医药的特长,在于调治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病理复杂,虚实兼夹者多,有时寒热错杂,而且虚者愈虚,逐渐转化为以虚为主,实者愈实,甚则结为?瘕,形成顽固性疾患。在处方用药方面,一般有:加味红藤败酱散、新加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易黄汤、加减薏苡附子败酱散、通管汤、加减四妙汤、妇科橘核丸,将于逐一分析之。

  加味红藤败酱散

  1

  【方名】红藤败酱散者,是以红藤、败酱草两味药为主,来源于外科的复方红藤煎。复方红藤煎原是治疗肠痈的方剂,今天我们用来治疗急慢性盆腔炎。本方以前曾称为盆腔炎常用方。

  【组成】红藤、败酱草各15~30g,丹参、赤白芍各12g,蒲公英10~30g,广木香6~9g,苡仁30g,延胡12g,寄生12g,土茯苓12~15g,山楂10g,五灵脂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适应证】急慢性盆腔炎:腰酸,少腹一侧或两侧隐隐作痛,劳累则加剧,卧则疼痛不佳,或伴带下较多,色黄白,质黏稠,或伴低热,神疲乏力,妇科检查等确诊为“盆腔炎”者。

  【临床应用】本方药除用于盆腔炎外,尚可应用于湿热性带下、湿热性痛经。

  (1)湿热性痛经:经行腹痛较剧,经行量较多,色紫红,杂以黏腻样带下物,疼痛呈持续性,常涉及少腹痛,腰酸,大便偏溏,平时带下或多,色黄白,质黏腻,或有臭气,腹胀矢气,腰俞酸楚,腿软,脉象弦濡,舌苔黄白根厚腻。本方治疗时,尚可加炒蒲黄(包)9g,制苍白术各10g等。

  (2)湿热性带下:带下黄白,量多,质黏稠,有臭气,腰酸腿软,月经失调,舌苔黄白腻,脉象濡数。本方药尚需加入黄柏10g,制苍术12g,怀牛膝9g,墓头回12g。

  【加减】若在临床上见到湿热偏甚,带下偏多,色黄白质黏稠,有臭气,舌苔黄腻,中根部较重者,加入制苍术10g,炒黄柏9~12g,马鞭草15g;脾胃失和者,腹胀矢气,大便溏泄,且次数较多者,加入炒白术10g,砂仁(后下)5g,六曲10g;若小腹冷痛,肠鸣漉漉,腰腿亦酸冷,苔白腻者,原方减轻红藤、败酱草用量,去蒲公英、土茯苓,加入肉桂(后下)3~5g,艾叶9g,制附片5~9g;若胸闷心烦,口苦口渴,便艰尿黄者,可加入钩藤15g,炒柴胡5g,炒山桅9g;若腰俞酸楚明显,小便较频者,加入川断、杜仲各10g。

  新加大黄牡丹汤

  2

  【方名】以大黄、牡丹皮为主方药,故称之为大黄牡丹汤,此方药原出于《金匾要略·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我们根据临床上盆腔炎病证的需要,进行了加减,故称之为新加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6~15g,牡丹皮10g,桃仁12g,冬瓜子30g,金银花12~30g,炒枳实10g,山楂10g,炙乳没各6~9g,皂角针6~9g。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日服2剂。

  【功效】泄热破瘀,排脓止痛。

  【适应证】治疗经期产后突然发热,少腹疼痛剧烈,经血或恶露排泄不畅,大便秘结,属于瘀热互结胞中之证,正如《金匮要略》原书指出的证候: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临床应用】本方药主要运用于高热化脓疾患。

  (1)盆腔脓肿疾患:少腹疼痛剧烈,有时刺痛,有时跳痛,恶寒发热,有时高热,烦躁口渴,便秘尿黄,或伴带下量多,色黄绿,质黏稠,脉弦紧,舌苔黄腻,本方药尚可加入蒲公英12g,败酱草15g等品。

  (2)产后感染发热:产后恶露甚少,或全无,小腹疼痛,恶寒发热,甚则高热,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口渴不欲多饮,舌质红,苔黄腻,根部较厚,脉弦滑带数,治当予以本方药加入泽兰叶10g,益母草15g等品。

  (3)肠痈:少腹疼痛或如刀割,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脉数,苔黄腻等,本方药常可加蒲公英、红藤各15g等品。

  【加减】本方药在具体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月经的变化,特别是周期的阶段特点进行加减。如经行量少时,应加丹参、赤芍、泽兰叶、益母草等品;如经行量多者,应加入大小蓟各12g,蒲黄炭10g,血余炭10g。如适在排卵时期,还应加入马鞭草12g,五灵脂10g,川断12g等品。

  加减易黄汤

  3

  【方名】易黄汤者,是改变黄带的颜色,使不正常的黄带病患,转变为正常的生理性带下,故称之为易黄汤,是《傅青主女科》方药,《辨证奇闻》《辨证录》将此方均名之为退黄汤。我们根据临床病证的需要,进行加减,故称之为加减易黄汤。

  【组成】怀山药、炒芡实各10~12g,炒黄柏6~10g,车前子(布包)9g,白果6~10g,制苍术10g,薏米仁15g,墓头回10g,寄生12g。

  【服法】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功用】清热利湿,健脾益肾。

  【适应证】湿热下注,任带脉不足,发为黄带。原书指证,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

  【临床应用】本方药可运用于脾肾不足。湿热下注的各类病证。

  (1)湿热性带下病证:可见黄白带下,质黏腻,量甚多,有时或有臭气,伴有头昏腰酸,纳欠神疲,尿黄,舌苔黄白或黄腻,脉象细濡带数等。本方药尚需加入炒川断、荆芥等。

  (2)湿热性经间期出血:可见经净后5~10天内赤白带下,或漏红不已,质黏稠,或有腥臭,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脘腹有时作胀,或时矢气,脉象细濡带数,舌质偏红,苔黄腻。本方药尚需加入杜仲、煨木香、马鞭草、佩兰等品。

  (3)湿热性妊娠瘙痒证:妊娠7~8月时,尿少色黄,皮肤瘙痒,或有黄疸,或有黄白带下较多,脉细滑数,舌质偏红,苔黄腻,治当用本方药再加入白术、炒黄琴、柴胡等品。

  【加减】在具体应用本方药时,尚需根据症状之不同而有所加减,如腰酸明显者,加入杜仲、炒川断等品;如腹胀矢气,大便偏溏者,加入炒白术、煨木香、砂仁等品;如湿热过甚,尿少纳欠,苔腻者,可加入广藿香、佩兰、六一散,甚则还可加入泽泻、篇蓄、土茯苓等品;若烦热口渴者,可加入莲子心、黛灯心等品。

  加减薏苡附子败酱汤

  4

  【方名】此乃《金匮》之方也,原为治疗肠痈化脓之后的方药,用薏苡米、附子、败酱草之药排脓解毒,故名之。今根据临床需要加入一些有助排脓、促进脓液吸收的药物,故名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汤。

  【组成】薏苡仁15~30g,制附片6~9g,败酱草15~30g,皂角刺6~9g,山甲片6~9g,金银花15~30g,炒枳实10g。

  【服法】日服1剂,水煎2次分服。

  【功用】排脓消肿,清热解毒。

  【适应证】肠痈之病,已化脓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临床应用】

  (1)肠痈:肠痈者,大多为阑尾脓肿,小腹之内,腹皮肿急,按之如掌,坚硬或半硬半软,微痛,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腹色如故,或微肿,脉象紧实有力,舌苔黄腻,可以本方药加入大黄3~6g。

  (2)盆腔脓肿:小腹肿痛,按之有块,或腹虽不痛,低热起伏,皮肤甲错,脉弦滑带数,舌苔黄腻,根部厚腻。查血白细胞总数高,B超发现盆腔脓肿,治当予以本方药再加入赤白芍10~12g,大黄6g。

  【加减】主方药已经进行了加减,一般半化脓半未化脓者,尚需加入清热解毒消炎之品,如蒲公英、红藤等品;如纳欠腹胀,苔腻者,尚需加入苍术、广木香等品;如小腹疼痛较剧者,加入炙乳没各5g,茯苓10g等品。

  通管汤

  5

  【方名】通管者,指疏通输卵管之意也。在不孕病证中,凡属炎症性阻塞性不孕症者,均需运用疏通输卵管的方药,故名通管汤,以前我们称之为通管散,疏通输卵管,亦有消除炎症的意义,此方药是我们的临床验方药。

  【组成】山甲片10g,天仙藤15g,苏木9g,炒当归、赤白芍各12g,路路通6g,丝瓜络6g,鸡血藤15g,川续断12g,炒柴胡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如月经量过多者,行经期停服。

  【功效】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适应证】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包括附件积水、盆腔粘连等。

  【临床应用】

  (1)阻塞性不孕症:可见月经后期,量少,或先后无定期,量亦偏少,色紫红,有血块,伴有少腹胀痛,或刺痛,或隐痛,腰俞酸楚,胸闷烦躁,脉象细弦,舌质或紫,苔黄白腻,碘油造影示:两侧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本方药常合血府逐瘀汤用之。

  (2)慢性盆腔炎:包括附件积水、盆腔粘连等。可见月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腰酸,少腹作胀,胸闷烦躁,或自觉少腹有包块,B超等检查可确诊为:积水、粘连等病证。本方药可加入干地龙、石打穿等药。

  【加减】如有明显的肝郁气滞症状者,可加入广郁金、橘叶、橘核等品;少腹刺痛明显,舌质边紫明显者,加入桃仁、红花、五灵脂等品;腰俞酸楚明显者,可加入寄生、杜仲、制狗脊等品。

  加味四妙汤

  6

  【方名】四妙丸是治疗下焦之湿热方药,四妙丸是从二妙的基础上加入二味药物而成。鉴于妇科疾病大多数与湿热有关,故再从四妙丸方药上加人清利之品,故名之曰加味四妙汤。

  【组成】炒黄柏10g,制苍术10g,怀牛膝9g,薏苡仁15~30g,川断、寄生各10g,茯苓12g。

  【服法】日服1剂,2次分服。

  【功效】清热燥湿,补肾渗利。

  【适应证】凡湿热下注,所致带下过多,足膝红肿热痛,下肢痿软无力,或伴有下部湿疮等病证。

  【临床应用】

  (1)湿热下注之带下阴痒证:一般带下量多,色黄白,质黏稠,有腥臭气,阴部瘙痒,腰俞酸楚,小便黄少,大便或溏,口苦口臭口腻,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细滑数。本方药尚需加入柴胡5g,炒龙胆草6g,泽泻10g等。

  (2)湿热所致痰证: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神疲乏力,纳食欠佳,小便黄少,口干口苦,脉濡细数,舌质偏红,苔黄腻。本方药在具体应用时,尚需加入狗腿骨、炙知母等品。

  (3)下部湿证:指两足或阴部湿疹作痒,伴有黄带,腰酸腿软,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白腻较厚,脉象细濡带数。本方药尚需加入地肤子,白鲜皮各10g,荆芥6g,六一散(包)12g。

  妇科橘核汤

  7

  【方名】橘核丸,出自《济生方》,一般治疗疝瘕之病,妇科疝瘕者,相当于慢性附件炎,应用橘核丸者,根据临床上的需要,对橘核丸进行了加减,谓之妇科橘核丸。

  【组成】橘核(炒)10g,荔枝核10g,炒柴胡5g,海藻(洗)9g,昆布(洗)9g,制川朴5g,桃仁10g,延胡12g,赤白芍各12g,天仙藤12g,山楂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适应证】妇科疝瘕病证,两少腹胀痛,腰俞酸冷,或伴带下,小腹有凉感,腹胀矢气,脉弦细,舌质淡紫,苔白腻。

  【临床应用】

  (1)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证:可见两少腹胀痛,刺痛,腹胀矢气,带下黄白较多,大便不畅,腰酸膝冷,胸闷烦躁,脉象细弦,舌质淡暗,苔黄白腻,本方药尚需加入败酱草15g,苡米仁20g。

  (2)疝气病证:可见小腹胀坠疼痛,大便不畅,劳累则著,小腹作冷,小便不畅,舌苔白腻,脉象细弦,本方药尚需加入台乌5g,肉桂(后下)5g,天仙藤改为广木香9g,泽泻10g。

  (3)睾丸肿胀偏坠,痛引脐腹,或坚硬如石,阴囊肿大,或渗黄水,甚则成痈溃烂,脉象细弦数,舌苔黄腻。本方需加入炒龙胆草6g,金铃子9g,土茯苓10g。

  【加减】本方药原为治疗寒湿性疝证,以阴囊持续肿胀偏坠,痛引脐腹为辨证要点。今加减后用治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者,如疼痛较甚,有包块者,加入三棱、莪术、山甲以祛瘀消?;寒痛甚者,可加桂心、小茴香、吴茱萸以祛寒;若寒湿化热,阴囊、少腹红肿热痛,小便黄赤者,加入土茯苓、龙胆草、泽泻以清热利湿,热甚可加黄柏、黄连、大黄之属清热泻下之。腰俞酸楚,小便频数,可加杜仲、狗脊、菟丝子以补肾;腹胀矢气,大便溏泄者,可加入广木香、炒白术、砂仁等以调脾运中。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