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清朝第一科举考场舞弊案件,咸丰皇帝抽查科举优等生,看到试卷之后,咸丰:主考官以下全斩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古代封建王朝挖掘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可是既然有考试那么就逃不过作弊,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第一科举考场舞弊案件,咸丰皇帝抽查科举优等生,看到试卷之后,咸丰:主考官以下全斩。

科举的起源

从隋朝开始,隋文帝为了吸取天下人才,发明了科举制。只不过隋朝的科举制没有完全应用起来,这时候的隋朝面临很多问题,同时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即使是想有所作为,很多事情也来不及做就灭亡了。

到了后来的唐朝时期,在李渊、李世民时期,科举制还是默默无闻的,到了武周时期,科举制的作用发挥了出来。武则天是历史上的一代女皇,可是女子当皇帝,在历史上肯定是绝无仅有的。武则天在位期间,进行了很多改革。

这时候的武则天注定是名留青史的人物了。武则天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将科举应用了起来,从这之后,历朝历代都将科举视为第一重要的事,毕竟这是吸引人才的一种方式。不过科举能够让读书人走入仕途,可是科举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从隋文帝发明科举开始,这种制度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直到清朝的灭亡,科举制才消失在了历史上。

科举作弊案件

伴随科举少不了的就是作弊了,在武周时期的科举就出现了很多作弊方法,可是后来为了防止作弊,出现了“糊名制”“誊抄法”等等方法。举个例子来说,“糊名制”的发明增强了科举的公正性,这样做可以让考生完全没有作弊的空间。顾名思义,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这样做无论是主考官还是其他人,都是无法看到试卷姓名的。

这样做就能够避免判断试卷的考官徇私舞弊。自从科举制出现以来,每一个朝代对科举都是非常重视的,到了科举发展一段时间之后,最终的状元等都是由皇帝亲自面试的,这就是殿试。在这时候要想作假,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没人能够知道皇帝会考什么。

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作弊的空间是越来越小。历朝历代中,每一个朝代对科场舞弊查处极严,即使是在刚刚实施科举的时候,都是如此。假如科举要是不公平的话,那么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一些读书人感觉不到公平的话,肯定是会造反的。

清朝第一科举考场舞弊案件

清朝咸丰八年,北京城里正在乡试,主考官是一品大学士柏葰,副主考官是户部尚书和左副御史,由此说明朝廷非常重视科举考试,谁知考试第一天就有传言说考场有大头鬼,大头鬼出没一般都是预示着会有大案子发生。

到了发榜那天,引起众多考生一片哗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前十名的名单里,有一人是旗人叫平龄,此人不是什么大学问者,而是一位在唱戏的,还是京剧圈小有名气的票友,他能得到前十名的好成绩引起了众人的质疑,怎么一个唱戏的就能高中举人呢?

后来御史大人向咸丰皇帝上奏说这次考试中有舞弊行为,还特意点名了这位叫平龄的人。在当时,科举考试会规定所有考生一律用墨笔书写试卷,然后由相关工作人员抄一遍再送给考官批阅,此举是为了防止考生在笔记里做手脚,平龄的试卷很有可能就是叫人给改了,皇帝听后叫怡亲王彻查此事,此时就是“戊午科考案”。

后来平龄入狱,入狱不久后就死在狱中。重新检查他的试卷后发现他的墨卷并不齐全,后来要求彻查此次所有考生的试卷,这才发现几十本试卷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就连一位中举的考生试卷里都有超过三百处错误,试想一下,一份试卷能错三百多出,这位考生何德何能可以中举?

咸丰皇帝一听大怒,下令将所有的主考官革职,但你知道讽刺的是什么吗,这次乡试结束后的这个九月,柏葰的官级一下省委一品军机大臣。案情的调查还在继续,随着案件的挖掘发现了柏葰考场舞弊更多的证据,有位叫罗鸿绎的考生,通过金钱层层贿赂,最终柏葰答应助他舞弊。

咸丰九月,有大臣向皇帝举报了此事,但是谁叫人家是皇帝最喜欢的臣子,连皇帝都愿意为他开脱,可现在满朝大臣竟然无一人附和,科举是国家选取人才最重要的方法,如果在这上面都动手脚,必须严惩后人才能引以为戒,咸丰皇帝没有办法,只能忍着心痛将柏葰问斩,连同其他涉案官员。此事轰动朝野,因为当时极少有一品官员被当众斩首,罪大恶极的大贪官和珅都是被赐自尽的。

当案发后柏葰以为皇帝只会发配自己去边疆,还收拾好了行李,没想到最后却是被判斩首。清朝的制度最细密,但是三大考场舞弊案都发生在清朝,其中最大的就是此次戊午科考案,到了顺治和康熙年间,对科场舞弊者都是毫不留情,但是到了道光年间,官员们都秉承着少说话的原则没人敢评论时政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