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后主刘鋹也是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但他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甚爱黑肥妞,南汉后主刘鋹的口味还真够种的!是因为南汉没有美女吗?还是南汉却女人而导致这位南汉皇帝有如此的口味!故事大约是公元960多年的某一天,南汉国都番禹(今广州)的街市上倒也热闹异常,唯一奇怪的是,陌生人问路搭讪,当地人没一个敢回答,貌似全是哑巴,然而当陌生人一转身,当地人又互相说起话来。
突然有人低声说了一句:皇帝来了。整个市场立马鸦雀无声,静悄悄、阴森森如同鬼城,仿佛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声音。
果然未过多时,来了一位二十多岁面容猥琐服饰华贵的小伙子,后面还跟着数十个家丁装束的随从。这小伙子走路像螃蟹似的横着走,东瞧瞧西看看,神情极是滑稽,有几分好奇,又有几分得意。未几,他停了下来,目光锁定了一家古董店,他莫非喜欢古董?非也,他看上了店里那位黑肥黑肥的妞儿。
说到南汉,看官们心里有数了,这小伙子不是别人,正是汉中宗刘晟之子,号称“太子皇帝”的刘鋹(南汉后主刘鋹(942年-980年),原名刘继兴,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君主,南汉中宗刘晟长子,原封卫王。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刘继兴继位,改名刘鋹,改元大宝。刘鋹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将朝政交予女巫,政事紊乱。公元971年为北宋所灭,刘鋹投降,被北宋封为恩赦侯。)。只见他贼腻兮兮走上去搭讪,其他人都不敢说话,唯独这位肥妞不怕,还送给刘鋹一串哑铃般粗豪的笑声。
刘鋹虽然不学无术,却也不是傻子,他仔细打量这位女子,年纪不大,皮肤略带黑色,只是身体肥腴得夸张,眉目之间颇有些妖艳的神态。他心中一动:此女不是本地人,亦非中原人,多半是西域人或波斯人。稍加问了几句,果然不出所料,刘鋹很得意----我太有见识了。
既然是波斯女人,那就让我尝个鲜吧,不由分说,一挥手,几个如狼似虎的家丁上来,跟老鹰捉小鸡的似的把波斯女塞进了轿子。
他们倒轻松,仗着人多,可轿夫们一路上直叫苦,这一个弱质女子,咋就那么重呢,简直就像个母猪。
我们常说人才在民间,一点儿都不假。这些个轿夫无意中的比喻,居然真的成真了。进宫以后,刘鋹忙不迭的与肥妞上床,没想到这肥妞是个房中高手,曲尽其术,跟骚狐狸似的,把刘鋹弄得神魂颠倒,不知南北,于是刘鋹对其大加宠爱,因其黑而肥,赐号为“媚猪
”。奇哉怪也!
那么,刘鋹贵为一国之君,难道没见过美女,以至于错把东施当西施?非也,他后宫美女多的是,别的不说,单说内侍监李托的两个养女,一对姊妹花就生得清丽可人,被刘鋹选入宫中,极尽宣淫,长者封为贵妃,次者封为才人,他们还一起观看过罪犯被猛兽撕咬的场景。以此来看,刘鋹倒不是真的不懂审美,而是美女玩腻了,想换换口味而已。这一换不得了,刘鋹从此迷上肥妞儿了。那位“媚猪”也是有心人,遍寻后宫中体态丰腴者,指曰:此女善淫。然后择其中九人,组成肥妞团伙,尽传她的房中术,一同去服侍刘鋹。
肥妞善淫?有没有科学依据?不管你知不知道,反正老赵是真的不知道。然而刘鋹认可,这就够了,其他不重要。
一时间,南汉后宫肥女大行其道,而刘鋹大开淫心,大得其爽,忙不赢了,都是宝贝呀!九个宝贝体重加一起起码得700公斤,如此难得,必须要给封号,才锦上添花。于是乎,刘鋹命人拟旨,将九人各个赐号:媚牛、媚羊、媚狐、媚狗、媚猫、媚驴、媚兔、媚猿、媚狮。以媚猪为首,总称为十媚女。
这实是一个旷古难遇的动物世界,比央视精彩多了。
稀奇的是,刘鋹这时候不仅喜欢肥女,由于有了这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册封,他对动物亦情有独钟了,特在后苑修建了动物园,养了许多虎、豹、犀牛、象角等猛兽。没事了,就领一帮“猫狗”妃子去看人与动物打架,将罪犯的衣服剥去,驱入苑中,让他们赤身与猛兽斗。每听到惨叫的声音,他就拍手大笑,以此为乐。
无疑,在十媚女中,刘鋹还是最喜欢波斯的媚猪,因为除了异国情调,除了过人的房中技巧,她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古董出身,术有专攻,与刘鋹有相同的志趣,比较适合做夫妻。
刘鋹这人做皇帝不称职,但他的手很巧,常用珍珠结为鞍勒,做戏龙的形状,精巧异常。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在宫里无事时,便以鱼脑骨做托子,镂椰子为壶,雕刻精工,细入毫芒,虽有名的雕刻工匠见了刘鋹所制器物,都诧为世所罕有。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珠民采珠时,将石头系在珠民的脚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无数。
常说红颜祸水,不知这又黑又肥的波斯媚猪算不算祸水?《清异录》中记载,“刘昏纵……延方士求健阳法,久乃得多多益办。好观人交,选恶少年配以雏宫人,皆妖俊美健者,就后园褫衣使露而偶,扶媚猪,延行览玩,号曰大体双。又择新采异与媚猪对,鸟兽见之熟,亦作合。”原来这媚猪之成熟风韵,连鸟兽见之亦不能抵挡,难怪成了刘鋹最爱。
总之刘鋹这家伙胡作非为了十三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红颜非祸水,媚猪其实亦非祸水,他是咎由自取耳。还是宋太祖明白事理,叹息地对左右说:“刘鋹好工巧,习与性成,若能移治国家,何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