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正是他的诸多政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就由小编来了说说他诸多功绩中最著名的万里长城,放到如今如果修建需要多少费用?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壮举,仅仅用了9年的时间,秦始皇就横扫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壮举。而在一统全国之后,秦始皇颁布了很多政策,除了统一度量衡、收缴天下兵器之外,他还做了一个壮举就是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在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连接和增筑,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的长城。自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道万里长城。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攻下长城也是费尽了力气。用了好多方法才攻下来。万里长城的修建,在当时,古代机械生产力落后。万里长城的一桩一瓦都需要人工从底下抬到上面去。据科学家考证,每一块儿小一点儿的青砖都要几百斤。大一点儿的,甚至上千斤。我们可以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那么长达6000公里的万里长城修建下来,到底需要多少银子呢?今天我来为广大网友算一笔账。1公里的万里长城大约需要6000块青砖,灰砂浆大约需要七立方米。如果按现在的价钱来计算的话。一块儿砖大约是四块钱,一立方米白灰的价钱大约是400块钱。那么光原料费的话1公里的长城大约需要26800元。那么6000km需要多少钱就不用我说了吧。这还没有算人工的钱,机械的钱。如果加上人工的工钱和机械的磨损钱。那么恐怕比刚才的数值还要多出不少吧。
由于秦始皇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因此后世的人,一直以来总把长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人一看长城,都会随口说出是秦始皇修建的,说明秦始皇与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称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秦长城是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长城,加以修缮、连接和增筑而成的。因此,在原属燕国之地的北京延庆的八达岭地区建有居庸关。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
汉朝时期曾在北京延庆地区设有居庸县。随着历史的变迁,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原本位于八达岭附近的居庸关不断南移,直到明朝的景泰年间,居庸关的关城建在了现在的位置,并一直保留至今。现在的居庸关属于北京昌平区。历史上因居庸关之名,古人还将居庸关所在的这条从南口到八达岭的狭长沟谷称之为“关沟”。
纵观长城的历史,秦长城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秦朝修筑长城采用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一直被后世所遵循。意思是当长城修到险峻之处或大河之边时,就不用再砖石垒砌长城了,凭峻岭和河流来防御。但同时也看到由于长城工程浩大,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也是深重的,累死病的人不计其数。人们非常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秦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秦始皇筑长城之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固轻百姓力矣”。
明长城遵循了秦朝“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但明朝称长城为边墙,而不称长城,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他对人民群众仇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思想情绪非常了解,因此他避讳了“长城”二字,而将其称之为边墙。
长城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来,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据董耀会先生讲: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时期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边墙、边垣,主要是明朝的称谓。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秦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它不仅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客观上还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孙中山先生评价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孙先生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同时为了长治久安,而修建的长城工程,可与大禹治水媲美。
当我们现在走上长城。似乎还能看到昔日战场上的风景。但坚固的城墙就像一座屏障,稳稳地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仿佛在向外面说,不管你有多么强大,我不怕你。万里长城就算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坚韧有毅力。不轻易服输,不畏惧强敌。我们的对手在强大,我们也会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厉害。中国的万里长城现在不仅仅只是一座城墙,他还是中国人民的顶梁柱。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信念。中华民族必定在万里长城的庇护下越来越强。终有一天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