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从人力资源看蜀汉的无奈结局

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把刘备当成与自己一样的英雄。然而英雄的刘备创建的王朝,却是三国最短命的王朝。如果说曹操的失败是因为他掌握的人才太多,后继之人无法驾驭而走向灭亡,那么刘备的灭亡就是人才太少而导致的无奈结局。

以赤壁之战为转折,战前刘备一直东奔西走,颠沛流离,战后曹操集团的扩张势力受到巨大打击而近于停滞,而刘备集团也取得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开始了迅速发展壮大。整个集团内部一派欣欣向荣。

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成都,夺取益州,“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到当时刘备集团的一些重要人物,同时也可以从《三国志》书中对个人物传记的排序和篇幅推断出来个人物的重要程度,如庞统、赵云、黄忠等,刘备皆能“尽其器能。”使得“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可以说,刘备是一个管理大师,能够处处得人死力,特别是其死前的托孤,更是使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这样一些重要的人物,如关张马黄,万人之敌,庞统法正,奇画策算,都在刘备入主益州的前后几年内相继死亡。使得刘备集团突然出现高层人员空洞,待到刘备死后,就只剩下诸葛亮、魏延、赵云等少数几个人苦撑局面,再也见不到其从荆州向益州扩张阶段的人员繁荣景象了。

再来看这些重要人物的背景。诸葛亮琅邪人,庞统襄阳人,法正(右)扶风(在长安附近)人,关张马黄……,这些人中并无一人是益州人,而土生土长的益州籍人物,诸如秦宓、彭羕、张裔、杜微、周群、谯周、黄权等,又并未有太大作为,未能进入蜀国的高层管理团队。

实际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蜀国必然会面临人才短缺的情况。原因有二:

一是人才缺乏流动性。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才聚集地还是中原地区,尽管东汉政府早已名存实亡,但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区还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加上曹操后来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要求中正官推荐地方上的人才到中央,更是早已将各地人才集中到了中原地区。而刘备进入益州后,全国的形势基本上已趋于稳定,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已基本形成,这时已经基本上不会出现人才大范围流动的可能,跨国流动就更加不可能。

二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偏差。由于益州其地理位置偏离政治中心,并且长期以来都相对稳定,所以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使得人们的知识结构渐渐趋于保守,更多的是诵经治典的守成思想,而少有权谋计略之士和有勇力者。所以,益州本地人才在计策谋略和行军打仗上是不能满足蜀国当时的战略需求的,而当那些从益州之外来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后相继死去后,单单依靠益州本土人才是就更难与中原人才竞争了。何况蜀国只有一个州,与坐拥九州的魏国相比,即便是光从人才数量上来讲,也是完全没办法比的。

《三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初,(袁)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陈寿将这段话记录在曹操攻下邺城之后,就是想表明一个“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而从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初定战略之时,所规划的也不过是袁绍当年想走的路线,希望借助荆州和益州的地理优势制定反攻战略。

聪明如刘备诸葛亮,怎么会不知道“地利不如人和”,不知道人才之重要,但其时北方已定,江东也在孙权的势力之内,选择益州只能算是万般无奈的前提下一个最优选择,亦属无奈。

而更无奈的是,刘备集团初入益州,重要的智力和武力都消失殆尽,最终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满腔抑郁地死去,然后蜀国就再没实力组织有威胁的进攻,直至其最后灭亡。陈寿对诸葛亮也有一段评价:“……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此话也道出当时敌对双方人力资源上的差距,是致使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重要因素。并且以一州之力抗衡九州之众,从长期来讲,其资源也是完全经不住连年战争的消耗的,所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地少人稀的蜀国是注定要被灭亡的。

“隆中对”的战略是出于无奈,踞益州以抗中原也是出于无奈,人才缺乏是出于无奈,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是出于无奈,那么蜀国最终走向灭亡的无奈结局也就是很自然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