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给诸葛亮一个正确的历史定位

唐朝大诗人杜甫有诗云:“丞相祠堂那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为啥不叫《汉相》呢?要知道诸葛亮代表的可是一个新形态的“汉室”政权。看来杜甫老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是亦准确亦不准确。

实际上,不光是杜甫,历代文人学者对诸葛亮的历史定位大抵充满了这样的矛盾:三顾频烦、两朝开济等,寄予了对他“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期待,同时,也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掬一把同情之泪。在赵炎看来,这种矛盾的定位,对诸葛亮是不公平的,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放错了他的历史定位。

诸葛亮一开始就在“隆中对”里数过曹操的优势,并下断言“此诚不可与争锋”,而东吴也“不可图”。可见孔明的方针,本来就不是“统一中国,兴复汉室”,而是帮助刘备割据一方,与曹擦、孙权鼎足而立。这一点,刘备心里比谁都清楚:所谓“兴汉讨贼”只是一面旗帜而已,或者说是一种政治策略和手段。

应该说,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还是比较客观的。天时上,汉室的号召力已失、经济型态有变;地利上,各州的军阀对本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固,缺乏太多的可趁之机;人和上,魏、吴的领导者皆非泛泛之辈,且内部未产生毁灭性的斗争。在各方面,刘备不管怎么努力,都欠缺统一中国的条件。

诸葛亮的三分之策,让刘备由“一无所有”变成奠定一方,已经是创造了奇迹,可是,奇迹也有个限度。事实上,在孔明的三分之策定下来之前,许多人持的是“二分之策”(像鲁肃就建议孙权分江而治),根本没把刘备算进去。刘备的成功,是孔明创造的历史奇迹。也就是说,他的正确的历史定位应该在于:让刘备由无变有,建立一个新型态的“汉室”,即蜀汉政权。

自古比来,没有任何一个文人谋士可以做到这样。有不少人认为跟他一样强的谋士还有很多,像王猛,像管仲。可是他们的处境不一样,没有人的处境像孔明那样,除了刘备的信任之外,什么都没有,没有土地,没有兵力,没有财力。像赤壁之战时的刘备兵力,有一半以上是刘琦的,另一半是关羽和赵云保住的。(虽说关羽有点莽撞,他的功劳其实对蜀国早期而言,也有决定性的影响。)蜀国的一切,可以说都是由孔明开始创造,他被称为千古一相,名实相符。

政权建立后的一连串军事行动,皆是以自保为目的,并非以讨伐为目的。它既不可行,也很无奈。这也是诸葛亮为何要否决魏延的冒险军事计划的原因,两人的认知差距确实存在巨大的鸿沟。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