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古代的超男超女为何爱吃口香糖

提起口香糖这玩意我想基本没有人没吃过了。是一种打发时间,清除口腔异味的零食。而大家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的前身又是什么呢?其实口香糖得前身就是树胶、树叶跟青草。大家肯定觉得很奇怪。这些东西能吃吗?不过今天我们说的还不是这些。树胶只是口香糖的前身。但是古人的“口香糖”可不是这些。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生活用品肯定是不如现在的。现在我们要刷牙直接挤点牙膏,拿着牙刷就可以进入“漱口”。而古代人是怎么刷牙的?我想对于这点大家还是有一些清楚的。大部分古人都是用盐跟茶来漱口的。就像现在也有广告宣传盐跟茶。而且也将盐跟茶加入了牙膏的系列。

以前人刷牙的方式就是抓一点盐放嘴了,然后含点温水。再以茶来清理。当然也有不用盐用竹片子刮的,先刮牙齿后刮舌头。当然那样的话,肯定是不好看的。也挺难受,不像我们现在的牙膏还分水果味的。什么巧克力啊、草莓啊。但是除了刷牙以外,他们的“口香糖”是什么呢?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载着一味叫“丁香”的中药,形如钉子,又名丁子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据《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唐代文人刘禹锡《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明陈汝元《金莲记·接武》:“御杯共醉龙头榜,春雪同含鸡舌香。”唐黄滔 《遇罗员外衮》诗:“豸角戴时垂素发,鸡香含处隔青天。” 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攻讨》诗:“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年。” 元李裕《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鸡舌遥闻韵,猩脣厌授餐。”《天雨花》第四回:“愿为鸡舌噙於口,常作灵台贮在心。”由此可见,在古代上层社会生活习俗里,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鸡舌香”。实际上,不仅是在上层社会,连普通百姓,文人武士皆携香,携香成为美自身敬他人的一种习俗。

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源于先秦。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容臭”,即香囊,佩于身边,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说身上披带江离和白芷,又以兰草作佩饰;《礼记》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诗经》和《楚辞》中也多有对香木香草的歌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萧”、“艾”都是菊科蒿属植物,是古代较常用的香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生活,听上去岂不很美? 古代人生活节奏也比较缓慢,有闲情的人就会借助身边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

皇帝赐香治口臭虚惊一场,东汉恒帝时,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纪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汉恒帝赐给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味辛刺口,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他没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好有同事来访,感觉此事有些奇怪,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察看后,认出这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是皇上的特别恩赐。虚惊一场,遂成笑谈。

曹操为何送诸葛亮鸡舌香?据《三曹集》记载,一代枭雄曹操有一次将鸡舌香精心包装起来,并修书一封写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遣使者把香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军中。——何意?是讥讽孔明先生口臭吗?非也。早在蔡质编写的《汉官仪》中,便记录了当时一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说明,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后来便衍变成了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例如唐代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当时,刘禹锡刚被贬为郎州司马。诗的大意说,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蛮荒之地,而昨天我们还曾经一同在朝堂之上共事。唐代诗人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那么曹操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是向诸葛亮示好,以表招贤纳士之意。

文人武将皆时尚携香,三国的 “荀”,曾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此人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比作辅佐刘邦之张良,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过重大贡献。这位汉魏重臣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后世还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来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乃因为荀先生好熏香。据称他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

不只文臣懂得熏香,还有武将。唐人章孝标的《少年行》道:“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画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手抬白马嘶春雪,臂竦青入暮云。”这是一名唐代青年军人,一大早外出打猎,衣袍上的异国名香与人儿一起飞出军营,四散播撒。再加上锦袍飞舞、白马矫健,臂上猎鹰英武。真是一代骄子,招人羡爱。这样带着衣香的俊俏军人在唐诗中并不罕见,他们一再出现于花繁柳青的春天郊外,扑人心怀,撩拨少女的芳心。“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摩狂,狂摩狂。”(顾《荷叶杯》)诗人笔下,香芬已成青年男女天然的情谊之媒。

“韩寿偷香”成就美满姻缘,以香为媒的事早在西晋就有。西晋权臣贾充有一女名贾午,聪明伶俐,贾充十分喜爱。贾充会客时,贾午常在一侧偷窥。窥了几次不要紧,看上了贾充的幕僚、潇洒俊美的韩寿。于是背着家人与韩寿互通音信,私定终身。贾充家中有御赐的西域奇香,一日贾午偷出一丸送给韩寿佩于身上。谁知这香气一旦染身,多日不散,韩寿身上这奇异的香气,引起旁人惊异,也引起了贾充猜疑。联想到种种可疑之处,贾充便开始调查此事,韩寿也只好以实相告,说出了他与贾午的恋情。故事的结局很圆满,贾充也很欣赏韩寿,遂让两人成婚,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韩寿偷香”从此成了典故。

自古至今,香这玩意儿越来越诗意。苏东坡有首《翻香令》后来成为这个词牌的代表作:“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婉丽词作也是情思绵长,一个“翻香”,便将惜香、怜香的爱意翻转出来。其实无须情思暗含,早有南朝文人作《雪赋》道:“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好一幅雪夜暖帐、佳人熏香的场景。 “红袖添香伴读书”构成了一道浪漫风景。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