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其实在这之前,我军两次计划评定军衔,都因种种原因无果而终。但即便如此,在1949年前,很多中共党员都是有过军衔的。
八路军中高级干部均有军衔
解放军55年授衔仪式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中共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武装,许多后来的我军将帅当时都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并且都有军衔,如刘伯承和贺龙曾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叶剑英、叶挺等10余人曾被授予中将军衔;孙炳文、萧劲光、刘志丹等人曾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当时八路军的高、中级干部均有军衔:师长、副师长为中将;师参谋长、旅长、副旅长一般为少将。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不久,一位旅长到延安见毛泽东,递上“少将旅长”的名片,回答有关部队的问题却令毛泽东很不满意,于是毛泽东斥之:“什么少将芝麻酱!”可以看出,当时至少旅级干部的军衔是公开的。
彭真、陈云赴东北时是中将
1940年初,东北抗联伤亡惨重,大部分部队奉命撤退到苏联远东境内,1942年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另授番号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亦称“中国旅”)。既然抗联教导旅纳入了苏军编制,也就很自然地按照苏军的规定给各级官兵授予了军衔。这样,身为旅长的周保中和旅政委李兆麟得了个少校军衔(一年后周保中晋升为中校),副参谋长崔庸健和金日成等各营营长、政治副营长被授予大尉军衔。
55式军服非常漂亮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党中央派彭真、陈云等6位同志去沈阳协调苏军与我方的行动。考虑到苏军有军衔,我党也给这6位同志授了军衔:彭真、陈云、叶季壮为中将,伍修权为少将,段子俊、莫春和为上校。
首次军衔评定三年无果而终
在战争年代,我军还曾两次不失时机地准备在全军范围内实行军衔制。
解放军55年授衔仪式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初期。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电中央军委,提出“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这可兴奋干部,职责分明”。同年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这次拟议的军衔等级,是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为六等十六级:
新中国后来的十大元帅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但是,当时艰苦而频繁的作战环境,使各部队无法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评衔工作。1942年4月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联名发出指示,指出“目前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规定军衔已“超过现有物质基础”,所以“暂时概不划分干部之等级军衔”。
新中国后来的十大元帅
第二次因内战只得停止
新中国后来的十大元帅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中共中央于1946年2月24日在《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指示》下达后,我军的军衔等级评定工作随之展开。这次拟定的军衔等级,与1939年的那次基本一样,也是六等十六级,除将新兵改为二等兵外,其他各衔级设置和衔称均未变。但我军这次评衔工作刚开展不久,蒋介石便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此项工作只得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