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最后的摄政王:为何孙中山和周恩来都夸他

说到晚清,“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第二代醇亲王,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宣统帝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不能不提。

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譞病逝,载沣承袭醇亲王位,成为醇王府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二十七年先后授为“阅兵大臣”、赴德国为庚子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的“头等专使”、“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和“军机大臣”。光绪帝去世后,其子溥仪被西太后临终立帝,是为“宣统”皇帝,被授监国摄政,并任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醇亲王载沣剧照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隆裕太后病危时命:“醇亲王载沣照料内廷一切事务。”值得一说的是在“9·18”事变前,载沣两次劝阻溥仪不要轻举妄动。就是这位经历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溥仪登基、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伪满洲国建立、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先生,在历史上得到了孙中山和周恩来两位伟人的赞誉。

溥仪退位后,闲赋在家享受着“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的载沣不问政治,不参加张勋的复辟活动,此后在也未参加伪满洲国的任何职务。对此,周恩来总理评价:“载沣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位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他在日伪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民国时期的醇亲王载沣

而另一位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去世前一个月曾专程拜访载沣,赞誉载沣在辛亥革命后辞去摄政王,是爱国和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孙中山还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

全国解放后,载沣将家存图书、文物捐赠北京大学,响应淮北水灾捐款,带头购买“胜利折实公债”,1951年2月3日患风寒病故。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周恩来为何会遭批十二天

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尊敬、钦服、坚信不疑是第一位的,谈及这点,我并不否认他作为大政治家的韬略和他在极其复杂、似乎无望的困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斗争艺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莫过于“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始终存在,并能保护下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老干部。这是中国在毛泽东之后,能走上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基本条件和保证。

周恩来会见基辛格

记得尼克松访华,谈判公报,在北京没最后谈成,总理送尼克松总统去上海,在上海继续谈。具体谈判我们参加不上,但从有关同事的议论中,我们知道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总理以他的聪明才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谈成了《上海公报》。这一公报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长达二十余年的封锁,正如美国人所评价的:“假若没有他,中国不可能如此顺利地与美国官方和公众建立友好关系”,“《上海公报》将仍然是外交措辞最好的第一流文件”。

可是,公报拟定后,总理往北京打电话,主席正在睡觉。记得总理当时很犹豫。毛泽东在尼克松访华前夕刚犯过大病,休克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恢复。总理在办公桌旁走了好几圈急步,正如人们常讲的“团团转”,因为事情很急,不能等。最后,总理下决心承担责任,不叫醒毛泽东作决定。

周恩来与尼克松换盏

这样做并非没有先例。当年我跟随总理去参加日内瓦会议,不少事都是总理先作了决定,回来再向主席汇报。

这次也一样,总理先决定了,然后再向主席汇报,还写了书面材料。写汇报时,总理反复措辞,好像有什么预感似的,从没见过他那样的费琢磨。

回到北京后,总理有近半个月的时间神情忧郁,落落寡欢。那些天中南海里天天开会,每次开会回来总理脸色都很不好,但他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饭量锐减,常常一个人默默坐在那里想心事。

有一次我请他吃饭,小心翼翼走进他的办公室,把两菜一场摆到他的办公桌上:“总理,8个小时了,你吃点东西吧?”

周恩来总理国宴上招待尼克松

总理的目光在饭菜上稍触即离,声音有些沙哑:“留下一个汤就行了,其余的晚上再吃吧。”

我从总理的眸子里看到一种压抑和孤独忧伤的黯然神色,心里不由得一酸,莫名其妙地跟着难受起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了,封锁正在被打破,这本该高兴的啊,发生了什么事能使总理这样难过伤心?

周恩来总理国宴上招待外宾

我悄悄观察,悄悄打听,从负责会议服务的同志那里听到点消息。中南海里已经开了12天会,批周总理。江青、张春桥等人,或直接或影射,说总理是李鸿章,卖国主义。

我当时就激动地嚷起来:“跟美国建立关系,这是毛主席的决策,总理是在主席领导下做了具体工作……”

“听说是公报没有先向主席汇报……我也讲不清,这事可不敢再乱说啊,到此为止了。”

“总理打了电话,当时主席在睡觉,时间又不能等……算了,不说了。”

那时这类事我们都不好多议。总理同江青等人的矛盾,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罢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