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清朝的铁帽子王比一般朝廷重臣拥有更多的特权,承袭爵位无需降等,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看这待遇,已经很优厚了,然而山外有山,历史上有一个物件儿比这个更牛,就是民间经常说起的免死金牌,一些朝廷重臣犯错之后经常拿这东西做挡箭牌,历史上它真有这么神吗?
古代的丹书铁劵
所谓的的免死金牌,就是丹书铁卷,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顾名思义就是文凭用丹书写在铁板上。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历史上丹书铁卷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同时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
钱鏐被赏赐的金字铁券
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丹书铁卷真正具有免死功能,最晚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是有历史依据的。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功勋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赐的爵位,十之八九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在大家还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梦之中时,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又顾虑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没想到,后来儿子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止,出现了铁帽子王的制度。
揭秘:清朝犯人流放地宁古塔竟是满清老家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有些恻然。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据此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宁古塔环境如何?
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座城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宁安市原政协主席关治平长期致力于宁古塔文化研究,他告诉记者,这是清代诗人吴伟业赠给“流人”吴兆骞的诗句,反映了关内人特别是清代江南文人对宁古塔的想象。“其实宁安有山有水,自然条件算是优越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雅林通过当地谚语,对此说法表示了赞同。“宁古塔,宁古塔,去一个,回来俩”。王雅林解释道,其意是说宁古塔山美水美人美,去了那里的人都会对当地姑娘产生好感。
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
经过考察,记者了解到,宁古塔对清代“流人”最大的考验是寒冷,吴兆骞有过这样的描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然而,时境变迁,当年古人“畏忌”之地,在今天却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海林市长汀镇双峰林场是中国最美的雪景区之一,冬日积雪厚度可达两米,众多游人纷纷至此弄冰赏雪。
尚阳堡:流犯的另一个去处
清朝发遣罪犯的场所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尚阳堡在辽宁省开县东20公里处。顺治四年,深秋季节,秋风瑟瑟,秋雨飘飘。在清军占领的南京守军,正查进出城门的行人。忽然,在一个欲离宁南下的广东和尚函可的行囊中发现了违禁品——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名叫《变记》。清军大惊失色,立即将其扣押,并施展酷刑,但一无所获。后刑部以“文字干预时事”罪判决,将其流放到关外沈阳。
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
顺治六年。函可逝于冰天雪地的异乡。同年,山东高密山李因对当时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换来了死刑,后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为杖责,徒步宁古塔;后又免其杖责,流放到尚阳堡。无论是宁古塔,还是尚阳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的一种手段。它是清代社会的产物,也随着王朝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
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6 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宁古塔的环境并不差
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宁古塔
自清顺治十年(1653)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年。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宁古塔的环境并不差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了清代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顺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o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