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优质的文学作品,其中说到最令人敬佩的人物,八贤王绝对算的上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人?又究竟有几个八贤王,赵德芳是不是其中之一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许多戏曲小说中,将八贤王的名字记为赵德芳。赵德芳为宋太祖的小儿子,《宋史·宗室传》载,赵德芳为太祖第四子,曾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诸职。太平兴国六年(981)病故,才二十三岁。这时杨业归宋只有两年时间,杨延昭也才二十四岁,只是供奉官,随父从军。如果硬要将赵德芳与杨家将扯上关系,那最多在太宗进攻北汉时,说是他曾献过反间计以逼降杨业。当然,这也只能是于史无证的猜测。更让人不解的是,宋太宗曾追封德芳歧王,后改楚王,北宋末徽宗又改封秦王,此“八贤王”之称呼几乎与赵德芳毫无关系,那为什么戏曲小说中要说赵德芳是八贤王呢?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封秦康惠王。《宋史》说太祖驾崩时,宋皇后(952年-995年)急令内侍王继恩召太子秦王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因为宋太宗以弟之身分即位,世人普遍流传着“烛影斧声”疑案,认为宋太宗是谋杀太祖而篡位。太宗继位后赵德芳被封为兴元尹。979年(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杀。981年(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病死,年二十三。因为赵德芳兄弟在短时间内连续死亡,许多人怀疑德芳死因不单纯,定与宋太宗有关。赵德芳死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七世孙为宋光宗,八世孙为宋宁宗。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谥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舒国公。
演义小说中称赵德芳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不满宋太宗继位,赵德芳与其兄上朝抗议,后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后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锏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
)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那么历史上的八贤王是谁呢?此人名叫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生于985年,死于1044年,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赵元俨自小就很聪明,深得父皇的宠爱,“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按照规矩,皇子成年后就要出宫,可是宋太宗心疼儿子,“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
因此宫中给赵元俨取了一个绰号“二十八太保”,因为他排行第八。赵元俨聪明好学,“平日与论经艺”,而且擅长书法,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因此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称其为“贤王”,因他排行第八,故此有“八贤王”的美誉。宋太宗死后,他的第三子赵元侃即位,即宋真宗。
宋真宗对八弟非常关照,不仅加官进爵,还亲自给赵元俨安排宫殿居住。不过后来,赵元俨惹祸了,他家的侍女纵火,导致宫殿失火,还烧到了皇宫大内。宋真宗下诏“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不过毕竟是兄弟,宋真宗很快就原谅了兄弟,“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
宋仁宗即位后,赵元俨的地位更加尊崇,“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而且享有四项特权,“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宋仁宗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是赵元俨揭开了这个秘密,因此仁宗对八叔更加尊重。赵元俨也非常强势,直呼宋仁宗为“老六”,随意取用宫中物品。
对此,宋仁宗“不敢言”。不仅宋仁宗怕赵元俨,连契丹人也怕他。欧阳修曾说:“至仁宗即位,独燕王在,以皇叔之亲,特见尊礼,契丹亦畏其名”。富弼曾经出使过契丹,对此契丹的情况更加了解,据他讲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小孩夜啼,契丹人就说“八大王来也”,“于是小儿辍啼”。
1043年冬,赵元俨病重,宋仁宗非常关心,“亲至卧内,亲手调药”,两人之间还进行了一场密谈,“屏人与语久之”。宋仁宗下诏“赐白金五千两”,赵元俨固辞不受,还说道:“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宋仁宗闻言落泪。第二年正月,八贤王赵元俨病死,宋仁宗非常伤心,“三临其丧”。
那么除了他还有其它八贤王吗?还真有。
百度上真正有八贤王记载的是: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
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没有错,也就是《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八贤王,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