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后金在与大明的战争中据说最怕两个明朝大臣,一为孙承宗,一为袁可立。其中对这袁可立是既怕又恨,而且是深以为耻,对其恨之入骨,那么,袁可立是何许人也?他为何会遭到清朝如此深深的忌恨?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人。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宝司司丞。天启元年二月初四日升本司少卿,同年七月十六日晋太仆寺少卿。
天启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同年三月十四日,充廷试读卷官,同年四月初十日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天启三年十月初六日晋兵部右侍郎,天启四年三月初三日七上疏予告归。天启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兵部添设右侍郎。天启六年润六月初九为右侍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转左侍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廷推南京户部尚书,十二月初一日加兵部尚书致仕。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以三殿功加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太保,三上疏辞。“公自此绝意仕进”居家不出。南都以子枢赠光禄大夫。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 ‘’四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曾策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清兴“文字狱”,其传记和著作遭禁毁。乾隆四十二年,有关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和宋岳飞的《岳鄂王精忠祠记》同时遭满清封杀令。相距五百年,两位抗金名臣在此不期而遇。
袁可立作为晚明著名的反清将军,他被后人冠上了“后金粉碎机”的桂冠。满族人最害怕的两个明朝人,一个是孙承宗,另一个是袁可立,他们都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在明朝人的眼中,袁可立首先是一个正直的人,敢于为人民辩护,当他还是小小七品推官的时候,就直言上谏,竟然扳倒了四品大员。
作为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元老,袁可立无论是为人还是作官,都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官员,也是晚明的一位抗金名臣员。在苏州的名宦祠中,除了袁可立没有第二个明朝的大臣。
然而,后金的首领却讨厌他,甚至吃他的肉,拨他的皮,这不仅是因为他因明末辽东的三袁之一而出名(另外两袁是袁崇焕和袁应泰)而且因为袁可立在反清过程中确实让他们遭受了很多痛苦。尤其是当辽阳和沈阳相继被后金占领时,整个辽西都落入敌人手中,辽东也处于危险之中。
天启皇帝觉得非让袁可立来处理不行,就派他来清理烂摊子,因此他亲自训练了5万多名士兵,打造4000多艘战舰。于是改海军陆战队以出色的战斗力多次击败后金军,收复了大量失地。天启第三年收复锦州后,旅顺、望海堡和洪嘴堡相继被收复,辽南数百里的土地重新投入明朝的怀抱。
同年10月,袁可立命令张盼将军伏击金军,夺回复州和永宁。一系列的成就使袁可立成为登莱14位巡抚中最有作为的一位。袁可立增强莱登军备,极大地遏制和削弱了后金在山海关地区的战斗力之后,袁可立采取了逐步推进海上防御的方法。努尔哈赤是想向西发展,但是无法越袁可立的海上长城一步。
在袁可立的努力之下,辽东再也没有那么微弱了,反而是渐渐变得稳固起来,京城的安全程度也提升了不少。正是因为袁可立的力量,所以清朝才会把他当成了头号对手。
而那个时候。毛文龙已经做出了不少贡献,牵制了不少后金的力量。然而,他和朝廷的联系其实是特别微弱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人要是看到了这种下属都会烦,都会觉得这种人应该把他清除掉。但是袁可立看到他以后,立马就知道了这个人不能除掉,反而是继续把偷袭的位置交给了他,让他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毛文龙渐渐就被袁可立控制了,并且发挥了更为可怕的作用。在他们的搭档之下,辽东地区渐渐地稳固下来了,并且还有了能够向外收复的可能性。而后来的时候,袁可立更是打破了只能够被动防守的僵局,反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而这次出击彻底地震惊了后金所有人。在他们的眼里,明朝居然还有人能够在野战上挑战自己。不过他们并没有害怕,觉得明朝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在野战上,所以他们并没有过多地担忧。
正是因为后进的不担忧,再加上还有袁可立作为指挥,这种情况之下,居然破开了后金的封锁,成功地收回了一部分失土。而这一次也让后金所有人再一次认识到了袁可立的可怕之处。他都已经是六十几岁高龄的老人家了,居然还能够有这么可怕的力量。倘若他要是在年轻几岁的话,那么后金还有得玩吗?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些成就,所以清朝才一直痛恨他,才会在之后的几百年间一直降低袁可立的影响。
在袁可立的辛苦经营下,明朝在辽东的形势大为好转,然而就在此时,他却遭到东林党、阉党的交相攻讦,最终竟被罢职,时在天启四年(1624年)五月。袁可立去职后,辽东的形势急转直下,收复的据点又相继沦陷。不仅如此,连袁可立精心构筑的登莱防线,也因为“登莱兵变”的缘故而土崩瓦解。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心力交瘁、万念俱灰的袁可立薨逝于睢州,终年72岁。
正因为袁可立屡屡重创后金(清),并且还成功地策反刘爱塔,所以清朝对其恨之入骨,并在入关后拼命地抹杀他的事迹,禁毁有关于他的传记和著作,而且在编修《明史》时也拒绝为他立传。清朝对袁可立的忌恨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时候,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袁尚书大石坊”,仍被睢州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强行拆毁。
然而袁可立的功绩是无法被抹杀的,随着满清的覆亡,关于他的史料得以重见天日,让世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光辉事迹。而此时,距离清朝入关、实施抹杀袁可立功绩的政策,已经过去近300年时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清朝拼命地抹煞某人的事迹,除了岳飞之外,便只剩下袁可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