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惊涛拍岸〗之水国山鹰-太史慈

〖惊涛拍岸〗之水国山鹰

---拂檐乱雨

〖太史慈〗

◆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第11回曾经描写到太史慈的神勇,原文是这样说的:

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倍添忧恼。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城下……贼众赶到壕边,那人回身连搠十数人下马,贼众倒退……慈曰:“某愿借精兵一千,出城杀贼。”……慈擐甲上马,腰带弓矢,手持铁枪,饱食严装,城门开处,一骑飞出。近壕,贼将率众来战。慈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管亥……自引数百骑赶来,八面围定。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

这段描写把太史慈的英勇善战突出的很厉害,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太史慈是个万夫不挡的猛将,可以说是高出不止一个级别。不仅正史里提到的弓箭射术厉害,而且单骑冲阵也很勇猛。给人一种美化的印象。其实,这段故事在正史《三国志》吴书四[太史慈传]的记述,更合乎常理。当时,孔融出屯都昌被管亥所为,恰好在辽东避祸的太史慈回家探母。他母亲要他去帮助孔融,以报平日关照之恩。他呢,“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慈母之义,孝子之心昭然纸上。他到都昌以后,因为“时围尚未密”,所以他只有“夜伺间隙,得入见融”。这个描写应该比演义里真实的多。见到孔融后“因求兵出斫贼”,可是“融不听”,因为孔融“欲待外救”,可是“未有至者,而围日逼”,于是“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但苦于“城中人无由得出”。这个时候又是“慈自请求行”,而且名言自己所做一切仅仅是尽孝,孔融听了心里应该很复杂吧。

太史慈出城这段,其实正史比演义描写真实,而且更加精彩。正史《三国志》吴书四[太史慈传]说他“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我们可以看到,太史慈对双方的心理把握很巧妙。对于在数量上强于自己的敌人,他连续3天出城射敌,麻痹敌人的防范意识。有效的使敌人松懈下来以后,趁机单骑突围,而且毫不慌乱,射杀来追之敌,完全把敌人给镇住了。也许罗贯中为了突出其勇猛,而改成他“一骑飞出……连搠死数人”的吧。殊不知这样把太史慈的智慧给写没了,人物形象反而干瘪了许多,实在是遗憾。

奇怪的是,“太史慈得脱,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呈上书札。玄德看毕,问慈曰:“足下何人?”慈曰:“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闻君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锋突围,前来求救。”刘备对于这么一员义胆云天的猛将居然没有动心。留下他。直到太史慈后来离去,刘备都没有挽留的意思,甚至连演义里都没有刘备对他表示欣赏的语句。这也许对后人评判东吴武将实力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吧。你看刘备一见赵云就勾肩搭背,大卖殷勤,哪里是对太史慈那样。倒是刘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这段话耐人寻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国演义》对刘备识赵云之举是小说中虚构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后来他在刘繇处与孙策大战也在正史中有记载,到了演义里却给孙策当了配角。他其实是去拜访刘繇,还没有回家就赶上孙策来袭。有人劝刘繇封他做大将军,作为老乡的刘繇居然说“怕人笑话”,可见乱世中人物的高下是多么明显。“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原来刘繇竟把他用成侦察兵了。这段没有写2对14究竟具体是如何的,演义里估计为了写得自然些,还说太史慈引诱孙策到无人处单挑。其实从演义里孙策遇刺来看,要是没有13骑跟着,孙策在心理上是否会有优势,进而与子义大战成平手是有怀疑的余地的。刘繇败走后,人生地不熟的他居然还在江东反抗了一阵孙策,到了孙策麾下,官至中郎将,似乎仅次于将军吧,可见孙策对他还是很信任的。

在小说和正史里,太史慈都是个典型的孝子,这跟他母亲对他的教导肯定是分不开的。他母亲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女性,不但深明大义,而且对自己儿子也很了解。不然她也不会让自己宝贝儿子去那般险地帮助孔融。子义在洛阳骗使毁书,虽然无赖,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年轻的他对工作的态度,为了公事,他甚至不得已离开慈母远遁辽东避祸。从他的地位和位置来说他是有责任心的。而且其武勇应该不下于历史上真实的关张,“万人敌”一词依我看实在是春秋笔法,不应该扰乱我们的视线。孔融,刘繇都对他不是很信任的情况下,他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坚实的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他自己的对工作的态度很明确,一旦开干就全力以赴,对母亲的要求甚至是义无反顾,忠义之心,无以复加。到了孙权接班,他不仅是员武将,而且也担任内政事务,说他是三国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实不为过。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