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之变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建国大宋,定都开封,年号为建隆。当他基本肃清了南方诸国及其他地方割据之后,赵匡胤以开封无险可守不适合作为首都为由,提出了先西迁洛阳,再迁长安的构想。为什么赵匡胤会提出迁都呢?
开封地处黄河中游,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运河开凿之后,开封是南北河流的交汇地带。从经济上而言,开封可谓是相当的发达,天下重镇。但其缺点是地理四通八达,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虽然离宋最近的有后汉、后周在此建都,但它们都是一个格局政权,开封的经济优势尚能弥补地理的缺陷。当宋建国,尤其是统一全国之后,开封越来越不适合建都,也无法起到养育庞大宋朝军队的能力。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构想,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一
群臣认为洛阳无法养育宋朝的军队
公元976年,赵匡胤西幸洛阳,并打算留在洛阳。李符看出了赵匡胤的心思。于是,他上书赵匡胤,指出:自安史之乱以来,洛阳久经战火的摧残。如果此时迁都洛阳的话,首先没有办公地方;其次洛阳地区的经济根本无法养活一下子去的这么多人。然而,迁都心切的赵匡胤立即带领大队人马前往洛阳。在洛阳期间,赵匡胤多次称洛阳是建都宝地。不愿扫兴的群臣保持了沉默,而赵匡胤误判形势认为群臣同意他的想法。
二
群臣认为开封漕运发达,更适合建都
赵匡胤武夫出身,但他很开明,喜欢听群臣的意见。赵匡胤的部下李怀忠借势向赵匡胤提出建议。他认为经过五代以来几代统治者不断开挖运河,疏通漕运,基本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江南、陕西、京东等全国各地的粮食都可以通过漕运运入开封。也就是说这些粮食可以解决开封军队、政府以及百姓的粮食问题。然而,洛阳和长安根本无法办到。虽然李怀忠的意见被赵匡胤称道,但他还坚持原有观点。
三
赵光义认为定都在于政治,不在地理险要
当群臣一致反对赵匡胤时,宋太祖决定寻求赵光义的支持。然而,赵光义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认为建都“在德不在险”。赵匡胤被打击的说不出一句话来。由于群臣和赵光义的反对,宋太祖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于是,赵匡胤提出了不出百年,宋朝必定耗尽天下之力的预言。
当宋朝发展到宋仁宗时期,宋朝养了120多万的军队。开封地带分布太多的部队,政府的大部分收入都给了军队,天下的百姓却苦不堪言。然而,由于开封无险可守,宋朝又不能裁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冗兵吞噬着宋朝的大厦。1127年,被挖空的宋朝被金国灭亡。由此可见,我们不得不佩服宋太祖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