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急性心梗及心绞痛患者中,有1/3以上患者的症状是不典型的疼痛症状,称为“不典型心梗”、“无症状心肌缺血”;另外,还约有20%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称为“无痛性心梗”。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在心前区和或胸骨后,表现为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可放射至左颈根部、背部或左上肢,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不敢继续工作或活动。
但有20%~30%的病人症状不典型,首发症状表现为胸外非典型部位疼痛,这种情况极易忽视,导致误诊或漏诊。当有急性心梗高危因素的患者,突发下面这些部位的疼痛应该警惕急性心梗可能。
01、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特别提醒:
硝酸甘油直接吞服没有用。吞服硝酸甘油会在肝脏被降解掉,剩下的有效成分不到10%,所以硝酸甘油禁止吞服!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舌下含服,极易溶化的硝酸甘油通过舌下丰富的静脉血管快速吸收入血,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虽然在含服时可能会有轻微的烧灼感,但大多会很快消失。
同时含服三片硝酸甘油风险极大。正确的含服方法为:含服硝酸甘油后2-3钟起效,5分钟达到效应的高峰。如果胸痛不缓解,间隔5分钟左右可再次含服,如含服3片硝酸甘油症状仍不缓解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建议患者即刻呼叫“120”,尽快就医。
02、前胸、左肩、左腋下、右上肢痛
左肩是心脏的放射点之一,但是有时因为其定位不精确的特点,也有可能会出现左臂或是左前臂的疼痛,尤其是伴有胸闷、气紧时,更要警惕心肌梗死。
03、胸骨后、颈部痛
是指颈与胸廓下缘(胸部正中或偏侧)之间疼痛:冠心病患者出现这种疼痛,往往呈阵发性的胀闷痛,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并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处。常见于中老年人,应警惕是急性心梗。
04、后背痛
有研究发现,男性急性心梗发作症状很明确,主要是持续胸痛和大汗;女性患者则主要是放射痛、后背痛、恶心呕吐多,胸痛和大汗相对少见,有时“自己都说不清楚”。
05、上腹部疼痛
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四肢发冷,感觉“胃痛”等,也应警惕急性心梗的可能。心脏病引发的“胃痛”,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有的可扩散到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
06、颈部、咽喉
咽喉和心脏的神经受到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及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并扩散至咽部的迷走神经,诱发咽喉疼痛症状。如果出现咽喉痛,又找不到明确原因,并伴有胸闷、出汗或恶心症状时,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07、下颌痛、牙痛
可能表现为颈部、下颌疼痛,甚至是牙齿疼痛,尤其是与运动相关的颈部、下颌、牙齿疼痛,即这些部位静止状态并不痛,但是走路就会疼痛,或是疼痛不止,并伴有头晕冷汗等症状时,那么很有可能是急性心梗。
08、偏头痛
有人认为是由于心肌梗死前,血管痉挛期伴发脑血管痉挛所致;也可通过自主神经反射性引起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引起。
09、左下肢、左腹股沟
突然左下肢剧烈地疼痛,出现胸闷、憋气及出汗,应警惕急性心梗。
10、无痛性心梗
患者仅表现出轻微的胸闷,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憋气等症状。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
13小时为黄金时间
如果出现持续胸痛、胸闷、心前区压迫或窒息感,伴或不伴左肩背放射痛。
心梗急救一定要牢记这句话:快,一定要快!
3小时之内用上抗凝溶栓类药物和打通血管,大部分的心肌就能存活下来!
6小时以后,大概只有30-40%左右的心肌能够挽救!
到了12小时以上心肌基本都坏死了,再开通血管就基本无效。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4件事,尽快做
如果出现持续胸痛、胸闷、心前区压迫或窒息感,伴或不伴左肩背放射痛,出冷汗,那么建议最好做以下几件事:
01、立刻休息
不管你是在运动、会议、工作、吃饭,立刻停止,找个地方躺下来,安安静静、一动不动地休息。同时告诉周围的家人、同事或其他人等,你有不舒服的情况,请他们照顾你。
02、舌下含服急救药
如果你平时有随身带保心丸、硝酸甘油的习惯,在发生上述胸痛的时候,除了立刻休息以外,马上含服急救药,如果不能缓解,5-10分钟以后还可以重复2-3次。
03、呼叫120急救电话
如果上述胸痛持续不缓解,或者胸痛剧烈难以忍受,就要呼叫120急救电话并前往医院急诊救治了。
04、该做手术时,别犹豫
心梗急救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紧急血管再通术(急诊支架手术)。
国内外大量临床证明,支架置入术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血管开通率达95%以上,明显减少死亡率,但手术需要及时进行。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病人很早就送到医院了,但是家属讨论是否做手术犹豫不决,迟迟不肯签字,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浪费掉,最后患者的心肌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坏死,十分可惜。
温馨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患者自己无法处理而且死亡率很高的危重病,尽早就诊是最佳方案,宁可搞错也不要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