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常伴有精神和情绪的改变,所以有人说疼痛是一种情绪上的不适。而疼痛程度不同,止痛方式也不一样。
止痛药主要分为2类,一种是需要医生处方的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缓解疼痛的感觉,同时又能减轻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主要包括吗啡、杜冷丁等。另一类主要指不需要医生处方(OTC)的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头痛要吃止痛药,胃痛还吃止痛药,我们在选择非处方性止痛药时要注意些什么?
年龄会影响止痛药的安全性
多年前,国外的家长曾经使用阿司匹林(水杨酸类NSAIDs)治疗小儿发烧或者疼痛。但是后来医生发现,小儿使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可能会导致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Reye综合症,一种以急性脑病合并以肝脏为主的内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但是考虑与病毒感染以及服用水杨酸类制剂有关。因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应避免使用水杨酸类制剂。可以服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应保证剂量对于他们的年龄和体重是合适的。而对于老年人在使用OTC类镇痛药时也要谨慎,因为老年人面临着各种器官功能的下降,更容易产生副作用。
酒精和止痛药
酒精和OTC止痛药联用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组合。许多药物(包括止痛药)在药品说明书上都会表明服用药物前后应禁止饮酒,比如节假日要刷屏的双硫仑样反应(是指使用可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前后饮酒,出现的一系列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另外,许多OTC止痛药大多经过肝肾代谢,与酒同时服用会加重肝肾负担,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照指示。
止痛药影响血压
一些OTC止痛药可能会与一些高血压药物相互作用,或者直接造成血压升高,如保泰松可以造成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并咨询医生来选择合适的止痛药。
对于胃肠道的副作用
一些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短期应用副作用较少,但是长期或大量应用会对你的胃肠道产生不良反应。长期或大量服用,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溃疡,甚至出血,或者加重你原有的胃肠道疾病。如果你基于其他部位疾病的考虑必须使用NSAID止痛药,尽量小剂量应用,并注意有无出血征象,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等。
止痛药可加重肝肾负担
许多OTC止痛药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因大剂量或长期应用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并且造成肝脏损伤。酒精也是通过肝脏来代谢的,因此服用药物(包括OTC止痛药)时避免饮酒,而对于肝硬化的患者应避免服用OTC类止痛药。肾脏也是体内非常勤劳的器官,它们排泄身体内的废物,并保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但是非甾体抗炎药会干扰或者破坏肾脏的功能。因此应避免长期或大量使用OTC类止痛药,另外如果你患有慢性肾脏或者肝脏疾病,在使用任何OTC抗炎药止痛药之前都要咨询医生,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与心脏的相关性
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OTC止痛药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脑卒中或心脏病发作。另一方面,长期应用非阿司匹林类OTC止痛药时,特别是在大剂量应用时,可能会干扰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并且还有可能呢会升高血压,并增加心脏病或脑卒中的发作风险。因此对于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的人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前应咨询医生。
特殊阶段的人群
处于妊娠期的母亲,在使用OTC类止痛药时应慎重。几乎所有母亲摄入的物质都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因此在药物的选择使用方面应咨询医生,并仔细阅读药品书名书,有些药物是明确标明禁止孕妇使用的。
药物的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联合应用会造成风险增加。例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应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保泰松可以加强口服抗凝药、降糖药以及苯妥英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毒性,因此应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