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季到来需警惕3大邪气 一种邪气最易伤脾胃!

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健康的目的。而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而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主要邪气有三个:暑邪、湿邪、寒邪。因为人体要面临多方面邪气的侵袭,增加了防病的难度。所以,夏季往往是一年四季当中身体最难调养的季节。

自制生脉饮

祛暑邪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这是因为气阴两伤会引起气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同时出汗太多会引起津伤,血液变得黏稠,它运行得也会迟缓,所以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心梗。

祛署邪,预防夏季心脑血管病高发,中医经典方剂生脉饮很不错,夏季可以每天自制饮用。

原料:取补气的人参5克,清热滋阴的麦冬5克,敛气、敛津的五味子5克。人参也可用党参或西洋参代替,西洋参用量不变,党参加至10克。

做法:把人参、麦冬、五味子放到杯子里用开水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喝焖出来的水即可。这些药材可以反复冲泡,冲泡到最后还可以把这三样吃掉。

中医专家建议:初次使用前最好在中医指导下酌情调整比例。

自制香囊佩戴

防湿邪

进入盛夏后,温度明显升高,是雷雨增多的一个重要节气。雨水逐渐增多,湿邪最易乘机而入。中医认为,湿邪通于脾,所以湿邪最容易伤到人体的脾胃功能,导致厌食、腹胀、腹泻、身体消瘦。

臊焦香腥腐为五气,其中香专门入脾,所以中药里边闻起来比较香的那种,都有健脾的作用。临床中遇到一些不喜欢服用中药的人,可以建议他们做一个香囊,佩戴在身上,既可以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还可以预防蚊虫的叮咬。

如何制作香囊?

原料:取肉豆蔻5克、砂仁5克、佩兰10克、藿香10克、丁香5克备用。

制作:先将肉豆蔻,用蒜臼砸开花;加入砂仁,砸扁;再放入丁香、佩兰和藿香;混合以后装入香囊袋子中即可。

中医专家提醒:预防湿邪还必须注意两件事,不贪凉和不淋雨。

每天喝杯姜水

驱寒邪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明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阳。人体的阳气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至以后,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夏季寒邪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二是从饮食中来,主要是进食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寒邪入侵最典型的信号是少汗、怕冷、头生疼,轻者易得阴暑症,即鼻塞,流清鼻涕等这些风寒感冒的症状;重者,寒从肢体入侵人体,导致肢体关节的病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等问题。

中医专家指出,夏天防寒比防暑更重要。夏季寒邪是慢慢累积病根的过程。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很多在夏天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感冒、发烧,大多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不仅如此,寒邪还可能累积在身体中,由表入里,慢慢侵犯到经络、关节,导致风湿病、关节炎等,也可能让慢性咳喘到冬天更加严重。因此,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中医专家建议最好每天喝杯姜水,对调治抑郁、胃病、痛经、过敏性鼻炎、预防寒邪侵入有很好的效果。但晚上不宜吃姜或喝姜汤。也可以吃点葱白、姜茶甚至喝热水,将体表的寒邪驱除。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