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24个节气中的第22个,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昼最短、夜最长,阴气最盛。然而,自然往复,这一天以后,太阳又要回归北半球,照射地面的角度日日增大,地面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热量,阳气会日渐强盛。所以,冬至这一天是阴盛阳交之时。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来临了。从中医阴阳理论说,从冬至开始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阴阳开始转化。然而,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整体内平衡、顺应自然,达到在运动中构成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护自身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的冬至之日,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一年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庆祝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冬天为何冷在三九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间,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加之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冷在三九”。民间一直流传着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领略冬至南北习俗
蕴藏养生秘籍哦
“冬至”,亦称冬节、交冬。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赤豆糯米饭、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台湾则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冬至习俗之吃饺子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祖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这天都要吃水饺。也许您还不知道,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既营养全面又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中医认为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人们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之吃馄饨
相传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且不管传说不管真假,馄饨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蛋白质种类齐全,有馅有皮,既能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又能起到御寒又保健的功效。
冬至习俗之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南方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中医认为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南方不少城市冬至到来都吃汤圆,意味着一家和和美美,等待来年的到来。
冬至习俗之吃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冬至如何养生、如何滋补
冬至养生要补阳益阴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内要适当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冬至进补来年打虎如何补?
这一民间养生谚语流传已久。近日不少人开始忙着“冬至进补”,喝老母鸡汤、吃饺子、艾灸……在此专家提醒,冬至进补是大好时机,但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否则反而适得其反。进补前要先看看自己舌头,把舌头伸出来,对着镜子看一下,舌体胖大,舌苔滑腻、白腻,舌边常有齿印成排的人一般属于痰湿体质,脾虚的人舌边一般也有齿印。湿热体质的人舌苔不但比较腻,还会带些黄,这是比较粗略的判断方法。这类人脾胃运化功能较差,以为滋补食品都比较厚腻,不但不能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物质,反而会给脾胃带来负担。因此,冬至进补要因人而异。
躲避寒冷多休息
适当运动好心情
冬季人们顺应自然,活动少,再有,城市生活繁杂,年底临近,工作压力加大,加上寒冷,抑郁焦虑情绪容易产生,两者有可能交替发生,那么,我们对应自然,冬季要多多晒太阳,尤其要多晒后背,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在锻炼上,不适合剧烈运动,如运动过大,身体大汗淋漓,毛孔张开,阳气易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树叶,夏季出汗降低体温、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利于闭藏。比如瑜伽、慢走比较合适。
冬至艾灸补阳强体正当时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是补阳的最佳时机,古代养生修炼均非常重视这一时期,认为人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艾灸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冬至时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穴位,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灸的功效主要为三个方面:首先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可以滋阴又可以壮阳。其次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又可以疏理气机,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再者可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才能气血正常运行,营养物质正常输送。寒湿等病邪闭阻经络,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散寒除湿的功效非常显著。
按摩耳朵滋阴补肾
耳朵外形像饺子,不仅用来听声音的,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呢。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的或者肾阳虚的人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冬至进补中医药方
1、八珍: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四神(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
3、四物:当归、川芎、芍药、地黄。
4、单方: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
烹调方法:将准备好的中药,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壶内。接着准备家禽(鸡、鸭)或野禽(雉鸡、斑鸠等),还有猪脚(肘子)、猪肚、腰子、鳗鱼、鳖等,经过处理后再放入大壶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仅使用酒来慢慢炖煮。
煮好的补冬品,有效成分会渗出于汤中,肉里的软骨会松软到入口即化,中药独特的味道则会满室生香。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讲,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能较好地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