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地回暖,春意融融,让人好想马上“轻装”走进这大好春光里。可是别忘了,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流传千年的养生法还是挺有道理的。
不过,“春捂”怎么捂,捂哪里是很有讲究的,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春季气候多变,冷热不定,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春捂”得当,不但养生效果事半功倍,全年健康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哦!要做到这些,就应该重视以下这几点:
一、记住关键词:7天、15℃
研究显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
“当大风和寒潮来临时,受寒冷的刺激,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这时血液循环包括血管的弹性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血管堵塞。”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人,因为血管硬化更为严重,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极易造成脑血管不断舒张、收缩,更容易引发脑溢血、中风、心梗等并发症。
1、春捂时机:7天
从时间上来讲,春捂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多关注气象台预报,根据温度走势决定是捂还是脱。眼看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减得过快有可能减出病来。一般来说,春捂要捂到清明时节方可告止。如果气象预报有“倒春寒”,那么应该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2、春捂温度:15℃
把握好气温!如果看天气预报,当天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8℃时,早晚就要增加衣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不过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二、4个部位捂住了,留住一年的健康
春捂不是穿棉袄,包满全身反而容易让身体变得虚弱。只需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捂的位置有重点: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1、手腕:守全身血脉
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2、腰眼:肾好有益全身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位置: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该穴,可温暖肾阳。
方法: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3、小腿:聚阳气、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位置: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4、肚脐:启动胎息能延寿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揉转。
三、这些做法,也是“春捂”
春捂不止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下面这些做法也可被看做“春捂”。
1、不吃寒凉。习惯性腹泻、脾胃不好的人对此要格外注意。
2、情绪稳定。春捂也要“捂”住情绪,避免大悲大喜,也要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
3、保证睡眠。睡眠的过程就是阳气生发的过程。好的睡眠有利于维持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