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敷贴疗法”,即于人体体表穴位敷贴药物,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三伏天灸是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
天灸,这种以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疗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
天灸适应的病种虽看起来多,但其实上述病种的变化,大都是围绕着天灸“温阳散寒”来进行的。所有的适应症,都是虚寒症,而那些热性体质、湿热症、阴虚发热等人士就不适宜天灸,比如口气很大、局部有红肿、感冒时喉咙红肿、痰黄稠、潮热盗汗等。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人群也不宜。
哮喘、过敏性鼻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等三伏天天灸疗法疗效较显著的疾病多为“冬病”。当冬至来临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哮喘、过敏性鼻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等难治“冬病”也因同样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即使到了夏至体内阳气也较正常人虚弱,此时“冬病”处于病理状态的阳虚,要靠夏季自然界阳气隆胜的影响与促动,虚阳才有欲动,趋于好转之势,这就需要壮阳。
三伏天天灸一般采用麻黄、细辛、生姜等辛温之药以温阳祛寒,驱逐寒邪,以消“冬病”之病根;二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阳气渐去之时,选取肾俞、命门、大椎、膏肓等补肾壮阳之要穴随而济之,起到壮阳的作用。
药物配制: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研成细末,按2∶2∶1∶1比例混合备用(《张氏医通》天灸方加减)。新鲜生姜榨汁,保鲜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肾俞、膏肓、志室。
操作方法:治疗时将配制好的药粉用姜汁调成糊状,取一分硬币大小置于专用敷贴胶布中央,贴在上述穴位上。每次选取6~7个穴位,轮换选用。除大椎穴外,其余穴位均取双侧。
(上述天灸方药物、取穴仅供读者参考,具体用药、操作请遵医嘱。)
三伏天灸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贴敷时间一般为2~4小时。
2017年三伏灸时间:7月2日—8月21日
头伏加强灸:2017年7月02日
头伏灸:2017年7月12日
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
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
末伏加强灸:2017年8月21日
温馨提示:天灸贴敷后皮肤会有热感,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可去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