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教你辨别自己的体质

  生活当中大家需要注意保健,要注意自身的变化,全面进行自我调理,而且要注意合理饮食,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需要注意自身的调节方式,全面的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要注意自我保健,平时应该注意加强锻炼,避免造成湿热体质。

  中医教你如何辨别自己是实热或实寒体质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