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是立冬时节,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重要的四季时节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中医学十分重视四时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它精辟论述了冬季养生的原则,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冬季养生宝典:
1.早点睡:“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2.调点情:“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人在冬季要保持精力旺盛,心态平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
3.御点寒: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衣着合适: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若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4.泡点脚: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脚冷冷全身”、“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脚是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人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冬季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袜子以棉袜为好;二是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热水(最好加中药)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有助于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5.搓点背: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循行的主要部位。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主管人体精气神,调整脏腑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背部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感冒、咳嗽或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旧病复发、加重等现象。所以冬季应常搓背,要暖背。
6.进点补: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大家都知道治病用药应因人因病而异,同样冬季食疗也应因人而异。冬令食疗进补原则是:偏温热少寒凉。若平时畏寒怕冷,尤其是冬季四肢冰凉、怕冷,多属阳气虚,宜选用羊肉、狗肉、核桃仁;若容易疲乏、怕风、容易感冒、食欲不振、大便稀软,往往是脾虚、气虚,宜选用鸡肉、牛肉、鹅肉、西洋鸭、淮山、糯米、大枣等。谚语云:“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平补,万不可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