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倒是顺逆理而成“章”,就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
太极拳讲究力的对称,《太极拳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因此,形成松塌,下肢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那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当前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的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势、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是不足为怪的。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归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是针对性的。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有独特功效。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