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药代茶饮,不能随便喝

  一捏枸杞子、两枚大枣、一小撮金银花、几片西洋参……生活中你是否也有用这些中药材泡水喝的习惯呢?您可别小瞧了这小小一杯中药泡茶,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中药代茶饮”。长期服用这种茶饮对人体日常保健也有着不错的功效,而且免去了煎熬中药的麻烦,有病治病,无病调理。也正因为如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是,每种中药代茶饮都有自己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其功效给健康加分重要的是结合饮用者的个人体质。

  中药泡茶有学问

  选择合适的品种。由于中药品种多,来源广,加上质地、口味等不同,有些中药可以泡茶,有些则不能。通常可用于泡茶的中药有人参、西洋参、灵芝、杜仲、龙眼肉、枸杞子、陈皮、番泻叶、大黄、草决明、莲子心、生姜、胖大海、薄荷、乌梅、山楂、紫苏、罗汉果、青果(橄榄)、茵陈、金钱草、鲜佩兰、鲜藿香、西瓜皮、白茅根、桃花、金银花、槐花等,以体轻质松味甘淡的叶、花、果、籽及鲜品类药居多。而有些质硬、味苦、有毒、有刺激性之类的中药,如龟板、黄连、附子、辛夷等就不能泡茶用。泡茶原则上要选择经规范炮制后的饮片,有些甚至要切细片,果实类中药如罗汉果、青果等要打碎泡茶。

  中药泡茶还把握药味、用量及服法。一般而言,泡茶选单味中药最好,因治疗或病情等的需要,可以配方使用,但选药最多4~5味,药味太多则失去泡茶意义。泡茶中药的用量因药和用途而异,一般而言,鲜品药用量宜大,干品宜小;养生保健时用量宜小,治病疗疾时量宜大。比如陈皮,鲜品可用至12~20克,干皮6~10克即可;白茅根作为清火保健药,每次用10克,而治疗血热引起的出血证则需30~50克。此外,饮用药茶,多主张温服、频饮不拘次,每日一剂。特殊情况可灵活变通。

  中药冲泡应用当选择适宜的器具:砂质、陶瓷、玻璃的茶壶最好,带盖的保温杯也可;需煎煮的中药代茶饮用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铝器具。

  以花、草、叶为主,质地泡松的中药代茶饮冲泡方法:先冲洗一下,加适宜量的新浇开沸水冲泡,盖上盖闷5分钟,频频温服,冲泡数次至药味淡。

  以根、根茎、果实、矿物类为主,质地坚实的中药代茶饮冲泡方法:将药材置砂锅内加适宜的水,浸泡10分钟,大火烧开后,改小火保持微沸5分钟,过滤,直接服用滤液;或者将药材与药液一起置茶壶或保温杯内,频频温服。

  副作用不可忽视

  “是药三分毒,药毒猛于虎。”中药代茶饮同样也有副作用。河南省中医院药学一部主任、主任药师李中心介绍,中草药品是不宜当作一般补品长期饮用的,无论剂量过大还是服用时间过长,都可能发生不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那么,我们泡茶时常用的中药都有哪些副作用呢?

  银杏叶用其泡茶偶尔可引起头昏、头痛、乏力、口干、舌燥、胸闷、胃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腹泻等副作用,有过敏史的人要慎用。

  胖大海只适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嘶哑。因声带小结、声带闭合不全或烟酒过度引起的嘶哑,用胖大海无效。而且,饮用胖大海会产生大便稀薄、胸闷等副作用,特别是老年人及脾虚者更应慎用。

  甘草甘草所含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促进水、钠潴留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增多症,肾病患者必须慎用甘草。

  草决明对视神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及收缩子宫、降压、降血清胆固醇的功效,对防治血管硬化与高血压有显著效果。但同时可引起腹泻,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

  野菊花性微寒,味甘苦,能够疏风明目,清热解毒。饮用野菊花茶后,少数人会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等消化道反应,脾胃虚寒者、孕妇不宜饮用。

  避免误区才能泡好茶

  误区一:贵的就是好的。药物应用的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药材虽然价格很高,但用在不适合的人身上,反而会对身体带来伤害。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补益药的滥用。现在随着用药安全知识的普及,大多数人都知道“滥用人参,毒如砒鸩”的道理。但即便是体虚者需要应用补益类药物缓缓调治的,也应辨明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选择最佳最适合的,而不应一味只追求价格高的补益类药物。

  误区二:适合别人的也适合自己。现在养生类的节目、书籍非常多,各类名方验方层出不穷,在使用这些推荐的药方时,应当先辨明自己的病症、体质是否与这些药方的适应症相适应。同样一个症状胃不舒服,用药时适合胃热者的药方不适合胃寒者,适合老人的不一定适合年轻人。用药不能盲从,要符合中医最核心理念“辨证论治”。

  误区三:中病不即止。中药代茶饮用在治疗一些急性病时,如感冒、便秘、咽喉肿痛等,当病症祛除后,就要立即停药。中医认为,随着病症不断的发展,治疗的药方也要随之调整。解表、清热、泻下的药物都不宜长期服用,久服就会损伤人体的正气,所以这类药物的用药原则应该是“中病即止”。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