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清明节气,学学中医养生小常识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万物生长好时节,太阳清新,清洁明净。清明时节养生,重在与自然同气相求。“天清”对应人体的心清、肺清;“地明”则对应人体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时“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分别代表阴阳,因此“明”也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清明属春季,而春与肝同属木,春季亦是养肝之时。因此,清明时节养生要保持阴阳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条达疏畅以及心情的愉悦。

  生活起居

  1.调理阴阳保平衡

  春分节气开始是一年中天地间阴阳变化的初期,到了清明发展为阳气旺盛时期,如同人体的青壮年期,活力四射,充满生机,这是补阳气的最好时节。清明时节适宜葆养阳气,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对慢性病患者很有益处。由于此时日夜温差较大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此阶段应根据天气及时添衣,防止受寒、淋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这段时间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增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注意防范潮湿和风邪的入侵,需要注意的是,锻炼中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谨防着凉。

  2.养好心肺健脾胃

  在五行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在立春萌发生长,到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就会损伤脾胃,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行为都应当尽量避免,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导致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较好,应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如果肝气过旺,脾胃失衡,可能会出现肚子咕噜咕噜、便意频频却排不出、大便艰涩难行等为主要症状的排便障碍性疾病。针对这类症状,目前可采用治疗功能性肠病的新技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这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明确,直观有效,无不良反应,主要用于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和大便失禁等,对于治疗其他类型的便秘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3.平气养阴重睡眠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即肝是藏血的器官,而凌晨1:00—3:00是肝经的调养时间,可养肝血、滋肝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可有效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机体抵抗力。

  4.通达乐观戒伤悲

  清明扫墓难免悲伤落泪。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无须掩饰,有利于亲属间的情感交流,更利于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泣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肢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放开自己的压抑情绪,哭上一场,可有效缓解内心的紧张、压抑和悲伤等不良情绪。疾病多因烦恼生,亲人间多关心理解,可一定程度上利于化解烦恼,调试情绪状态。

  饮食调护

  适应时节,调节饮食,下面推荐几款适宜清明时节进食的时令食物。

  1.荠菜

  清明前后,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清明节之后,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之一是荠菜。荠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铁、磷以及维生素B1、B2、C等,可以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治疗胃痉挛、胃溃疡等;还具有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螺蛳

  清明前后,潜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此时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节。螺蛳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螺蛳食法颇多,市场买回的螺蛳要放养3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让螺蛳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均为适宜的烹饪方式。

  3.香椿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第一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作为时令菜,香椿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还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具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称。此外,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的功效,也是辅助治疗肠炎、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

  4.河蚌

  “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时的河蚌最肥美,将蚌肉洗净之后,切成细条,佐以各种调料,或烧、或烹、或炖皆可。河蚌烧豆腐、河蚌咸肉煲等,都是初春时节江南人家餐桌上常见的美味。鲜白的浓汤,碧青的蒜末,肥嫩的蚌肉,雪白的豆腐,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往往令人食欲大振。

  5.韭菜

  说到春天要吃的食物,不得不提到韭菜。韭菜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帮助并促进食欲。韭菜有“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之说,应尽量在春季食用。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硫化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和维生素A,因此,韭菜若与维生素B1含量丰富的猪肉类食品互相搭配,是较为营养的食法。由于硫化物遇热易于挥发,烹调韭菜时需要急火快炒起锅,否则容易失去韭菜的风味。

  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为陈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中医学中肝属木,相应于春,清明时节流转着最为清新的阳气,而人体内的肝气亦最为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应保持心情舒畅,戒怒少思。

  易感疾病,巧预防

  清明时节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居家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久卧伤气而影响气机循环,影响胃肠运动,适宜多到空气清新的环境,进行慢走、打拳、做操等,吐故纳新。但锻练不宜时间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8—9点为宜。此外还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