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喝完八宝粥,配个烧饼,中午来盘红烧肉,下午泡杯菊花茶,吃点蜜饯,晚上来盘山药炒木耳,再和朋友吃几串烤羊肉串……你知道你这一天里面吃进去了多少“中药”么?属于中药的有:八宝粥里面的大枣、莲子、薏苡仁;烧饼里面的黑芝麻;红烧肉里面的八角茴香;菊花;蜜饯里的甘草;山药;羊肉串里面的小茴香。以上的这些都是卫生部收录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
什么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调味品)。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
“药食同源”的历史来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人类通过试用、口尝,然后相互分享经验。随着最早的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标志着食物与药物的分化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与范围。唐朝《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充分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辅相成,药物与食物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比如你会听过老人家对你说:“螃蟹不能多吃,吃的时候要配点姜。”这里面就用“药性”的理论把螃蟹归为寒性事物,姜为热性的食物,两者搭配同吃,就矫正了食物的“药性”,让食物性味变为更加平和。
药、食两者使用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食养正气,药攻邪气。”,也就是药物相对而言,纠偏作用更强,药性更强,因而俗语所言:“是药三分毒”,形象地勾划出两者的区别和特性。
“药食同源”的应用
最为生动的实例便是各种“药膳”,如民间应用十分普遍的保健汤羹类: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的人参炖鸡汤;滋补去燥、益气养阴的西洋参老鸭汤。药膳总的运用原则是选择药性平和、适口、以补虚、强体等为目的。
不少人对“药食同源”的认识还不足,或轻视食物/药物长期的缓慢调整作用;或错误的认为“只要我一用上药,就会药到病除”而滥用药物,导致药源性疾病。然而使用“药食两用”为主的食疗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可能是功能性食品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药食同源”的现状
药食两用(药食兼用)是人类对食物和药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希望寻找那些既有特定的功能、又可长期较安全服用、起到调整机体某些不平衡机制作用的品种。2014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出101种药食同源的品种,其中联盛堂?破壁饮片中的葛根、菊花、茯苓、甘草、鱼腥草、金银花、山楂、陈皮均列在其内。
现代营养学和中药药理都证实了祖国医学中的许多中药,不仅含有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的营养素,同时还含有治疗疾病的有效活性成分,即“药食同源”的物质基础。如葛根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纤维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其有效活性成为为葛根素等,具有解热、抗氧化、解毒、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因此随之而来,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药用食品、膳食补充剂、植物营养剂、疗效食品等名称和概念纷至沓来,究其本质,仅有微小的差别,但均属于“药食两用”范畴之内。“药食两用”已是国际上的大趋向,其理念是为了避免药物纠偏误用时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日常摄入达到人体恢复或保持在健康状态。
“药食同源”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药食两用”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注的热点,也将在预防衰老及防治慢性疾病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