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在盘架子时,不太注意收式。甚至连一些教练员,辅导员在收式时也是匆匆忙忙,动作比较潦草轻率,究其原因,乃是他们对收式的意义认识不足所至。实践证明练太极拳必须认真做好“收式”,才能保证相应的锻炼效果。
收式的“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场”的意思,套路将要结束了,通过最后几个动作,使人体由太极拳运动状态转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论拳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这是说,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辈们对练太极拳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日久天长,功夫慢慢地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而产生一个飞跃。这就如同在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一万多元。打太极拳不注意“收式”,就象农民种田,只管耕种,而不精心收藏,既使庄稼长得再好,也只能落个丰产不丰收,而徒劳无益。有人练拳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功夫仍不见长进,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条可能就在于他忽视了“收藏”这个环节,盘架子没有认真做好收式。
练太极拳应该特别重视收式,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练习套路时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都要认真地做好收式。太极大师王培生先生讲授吴式太极拳时说过,收式有“通三田,开三关’’的独特的功能。对于治病强身具有神奇的效果。吴式太极拳八十三式是由第九个拦雀尾变单鞭而收式的,太极拳三十七式是由如封似闭变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的。不论打哪个套路,还是练习单式,最后收式时都是身体半蹲,两手胸前相接两脚靠拢,而后两掌下合,太极还原。本文以太极拳三十七式为例,把“收式”最后几个动作分解说明如下:
一、双手相接巧收场。抱虎归山一式两足靠拢,两臂于胸前交叉成斜十字之后,想两肘同时松动,向左右平分,两掌随之渐分渐落,两掌落到胸前时,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眼神从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处,手指相接的同时,双膝微曲,收小腹气沉丹田。
二、太极还原把气藏。其动作的意念活动可分为五步:
第一步:竖脊立顶开三关。想两脚松力,两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节节贯通,立项,身体自然直立,立身同时意想体内真气由丹田到会阴,绕过尾闾关,沿脊柱上升,通过夹脊关到大椎,达玉枕。这时两眼内视玉枕,以神迎气,以神领气,使真气冲过玉枕关上达昆仑顶(百合)而进入上丹田。
第二步:双手下行“通三田”。气由上丹田,顺面部下行到两唇,这时两唇及周围皮肉有微微跳动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气过承浆沿十二重楼(气管)达膻中,进入中丹田。这时全身气血融和轻松愉快,精神焕发。继之松肩、松肘、松腕,双手沿胸前下行,过脐之后分开下按,落在两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与双手下行的同时,真气下行进入下丹田。
第三步:气贯双足返丹田。气在下丹田后,稍稍沉静,停顿一下,静静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后意想会阴,再想双足涌泉,气由下丹田到会阴,分两股沿大腿内侧直达涌泉,两足有热感,而后依次达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脚面,脚面有变厚微胀之感。气过解溪绕过外踝骨,沿双腿外侧直达会阴,过尾闾,到命门,由命门到神阙,最后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点按风市把气藏。想大棱穴,双手放松,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气感,两掌捂于大腿两侧,中指尖正好点按在风市穴上。大腿感到两掌热乎乎的,如不热双手便离开大腿再捂,直到有热感为止。这时意想把这股热流收到会阴,而后由小循环路线过尾闾,到命门到神阙最后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松收功毕。气收到下丹田之后,全身放松,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脚后根上坐,再想膝盖上天直立,最后松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动),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动),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动),松胯(想想环跳但胯不动),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动),松脚腕(想想左脚腕、想想右脚腕,反复地想脚腕,想着想着脚有动意,此时则可轻松自由地走动了,至此收功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