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与人生修养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拳术,相传源自道家,以阴阳变易的方式来克敌制胜,自然含有牛们中国的哲理。郑曼青先生在他的太极拳自修新法中引录了不少易经、道德经、易系辞、黄帝内经素问中与太极拳的理论相关合的词句,可见太极拳所含的哲理渊源深远。郑先生曾经说过:张三丰祖师虽是个修道的真人,但在拳的理论方面来说,却是近于儒家的。笔者以为其中也很有些即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阴阳互易,因敌变化,基本上是一种技巧,专气致柔则是得以因敌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致柔也有一定的准则,这准则,其一是涌泉有根──再怎么变化虚实,身体的重心一定要落实脚底,不能浮动;其二是不失中定,身体再怎么转让走化,转到最后,头项、尾闾、脚跟仍保持在一条在线,这是稳定定了走化要恰到好处,无过不及,这是适中;就练太极拳的要求来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功夫。站定脚跟,适时因应,进退要守分际,不可过或不及,做人做事也都一样。

  打太极拳要讲「松」,不「松」即不可能达到柔的境地,与人推手最重要的是要有「听劲」,如果不「松」、「听劲」也就无从产生。「松」是什么?怎样才是「松」?在拳上来讲似乎很不容易做到,凡是跟郑老师学拳的人都有这体会。我们姑且从字面上来体认,「松」的反面即是「紧」,如果全身肌肉筋骨都不紧张,精神也不紧张,应该就是「松」了。当然人在平常生活中经过后天的锻炼,肌肉筋骨要求放松并不容易,而且太极拳里的「松」是松而不弛的,这就是更加难了。十三势歌中有句口诀,叫「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身顶头县」;行功心解中则说:「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可见练拳时精神虽不紧张,心神则仍须完全贯注的。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它的要求;第一是专心一志,第二是从容沉着。能用这样的态度来练拳,日久成习,应该也是一种人生的修养。

  拳经上对太极拳的运用是要求「舍已从人」的。郑老师曾经引用论语的话来解释,那就是毋固,毋意是不要一任已意,毋必是不可专执一端,毋固,毋我意思亦大都如是,这是一种对人对事非常客观的态度。

  学拳的人不可能没有好胜心,有好胜心而要他能让、能舍已从人,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才能体会,所以郑老师教人学太极拳要先学吃亏。这从拳理上来说:让即是走化。走化不干净就会被推出去,那就是吃亏了,要不怕吃亏,一直肯走化,能练到走化得非常的净,才能练出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来,所以学太极拳必须先学吃亏。学拳肯吃亏,做人做事也肯吃亏,可说是一种最高境界,往往须投入毕生的精力,终究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一般练拳大都以健身为首要的目的。如果能从拳理中体会一点做人做事的道理,来增进人生的修养,那末,太极拳的推行普遍了,社会也会充满祥和之气,谁不这样期盼呢?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