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治尿石病,是现代医学无法取代的

  尿石病相似于中医的石淋”,这几乎是一种共识,我也长期附和此说。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中医何绍奇先生(已故)主编《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一反惯例,全部采用西医病名,并命我写“泌尿系结石”一节。我遍查古今文献,结合自己治尿石病之得失,方确知西医的尿石病不能与中医的石淋画等号。

  有人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又有人说:要弄懂一个问题,就得写一篇文章。

  信哉!

  近年来,运用补肾法治愈尿石病的临床报道,虽非“屡见不鲜”,亦非“凤毛麟角”。这无疑是在通淋排石和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鉴古察今且另辟蹊径,因而具有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然迄未获得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堪称一桩憾事。

  逝者如斯,何须“对号入座”

  近代中医治疗尿石病,首先继承和借鉴的,自然是古代医家治疗石(砂)淋的临床经验。这本来是顺理成章而无可厚非的。但若唯事鉴古而疏于察今,则难免于“对号入座”或对不上号也欣然入座之嫌。补肾法之长期“马放南山”,可能导源于此。

  唐代以前的医家便已观察到,石淋作为淋证之一,除了具备淋证的一般性症状——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痛引少腹及脐中之外,尚具有一种特异性症状——尿出砂石。如汉·张仲景便观察到“小便如粟状”;《中藏经》的作者则不仅观察到“小便中下如砂石”,并将其发病归结为“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积聚而成砂”,且形象地譬喻为“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至于形成结的“虚”与“热”,隋·巢元方认定为“肾虚而膀胱热”。至此,石淋之主要病位与基本病机便已“一锤定音”。千载以来,并无异议。

  既然如此,石淋的基本治法就应当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

  然而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品。如此遂开石淋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互相脱节的先河。后世宗之者众,亦不太顾念肾虚,而将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奉为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

  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其间变化因心,超凡脱俗者亦不乏其人。如宋·陈无择尝用黄芪、人参、萝卜组方治疗“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清·尤在泾主张“开郁行气,破血滋阴”;近贤张锡纯则冶软坚散结与补气滋阴药物于一炉等。虽则补偏救弊,启人心智,然而始终未从整体上将石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的脱节之处紧密地勾连起来。其千载之缺憾也如此。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