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多喝水,对吗?不知道真相,不利孩子!

  多喝水,我们问过身体的感受了吗?其实,喝水,也讲究辩证,讲究因人而异。

  水,在人体的代谢大致是这样:

  ①水喝下去,首先入胃。

  ②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水液经过胃中热气蒸腾,上输于脾。

  ③脾主运化,脾气又将水液蒸化运输至肺。

  ④肺主通调水道而行水,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水液又被运输至三焦。

  ⑤三焦主运行水液。其中,水液中较为清轻的部分,通过呼吸、汗液或津液等形式濡润气管、肌表及大肠、小肠等臟器,并最终被排除体外。

  ⑥水液中较为稠浊的部分,则通过三焦下输至肾。

  ⑦肾为水臟而主水,经过肾气的二次蒸腾过滤,水液中有用的成分被五臟六腑再次利用,无用的成分,则被下输至膀胱排泄而出。

  当然,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心阳的温煦推动及肝气的舒畅条达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就算简单喝个水,其实,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要调动能量去运作,只有适量喝水,才能被身体所用,反之,如果喝水超量了,就会成为身体的负担。

  如果过量喝水,会怎么样?

  中医说:水喝进人体,通过脾脏运化,先由脾脏供给肌肉。脾主肌肉就是这个意思。水喝多了代谢不掉,会囤积在肌肉里。所以喝水多的人往往身体沉重、乏力、不想动。

  中国人说适度为好,喝下去的水代谢不掉,就会形成湿证,有的人上网多了,一窝一整天,上厕所甚至喝杯水都懒得动,这种情况是湿证。脾脏还会把一部分水液营养上输给肺,进入呼吸代谢。肺主皮毛,水液代谢失衡,会发生身体浮肿、脸肿。(这种情况下,多喝水不是美容,而是变丑!)

  西医说:如果饮水过量,肾脏来不及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对肾脏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有人喝温开水,感冒自愈?

  这个前提是成年人或孩子身体体质比较好,他的胃气及其他臟腑之气并不太虚,能够运转消化温水。

  就算是感冒,也分很多类型,并不是所有感冒都适用于用多喝水来解决。水是阴性的东西,当身体呈热性反应时,水是有用的,当身体呈阴性反应时,多喝水反而会加重病。

  如何正确喝水?

  听听刘希彦老师如何说!

  八杯水的概念现在很盛行。常规来说,东方人每天八杯水,偏多了。因为东方人的体质偏寒,西方人的体质偏热。从体征上说,西方人热情,毛发重,相对个子也高,性情比较急躁,体味也重。

  东方人毛发少,皮肤细致,不像西方人皮肤粗糙,整个体质偏寒。所以,偏热偏寒的体质的差别,天地能量场所赋予的禀赋的差别,决定了我们生活习惯的差别。水是阴性的物质,东方人喝多了会出问题的。

  喝水正确方法

  中国人讲顺应自然,顺应人体。所以喝水的最好的方式,也是要顺应。人不能太渴都不去喝水,也不能一点不渴就去喝水,还是要有轻微的渴的感觉才去喝水。太渴都不去喝水,人体就缺水了,一点不渴就去喝水,便会形成湿证。所以顺应人体的指令是最重要的。

  包括顺应天时地气也有讲究。广东在南方,气温偏高,人们出汗比较多,所以广东人有喝汤的习惯,用来补充体液。

  湖南和四川尤其冬天阴冷潮湿,当地居民就吃辣椒发汗,吃麻辣火锅发散湿气,所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都是符合天时地气的。

  什么时候需要给孩子“补水”?

  当孩子出现小便颜色深黄、尿量明显减少、味道重、嘴唇干燥时,需要给孩子喝水,但要慢慢喝,不要大口咕噜下去,同时还要看看是否是饮食上过多摄入肉蛋奶类等高热量物质导致这种情况出现,而不是饮水量不足。

  另外,纯母乳未加辅食的宝宝,是不需要额外喝水,正常情况下,如果孩子拒绝喝水,是身体不需要,不必要强求。

  正常2周岁以上的孩子,口渴,都会主动要求喝水,所以,不用天天监督孩子喝水。有时候,因为贪玩,即使口渴也会忘记要喝水,只要问下是否口渴,喝不喝随他。喝水以40度左右的白开水为佳。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