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肉的人很多,但怎么吃却不讲究。肉到底怎么吃健康?
红肉
哪些是红肉?
红肉主要是指在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如猪肉、牛肉及羊肉等。红肉在中国及世界上成为老百姓主要肉食已有几千年历史了。《黄帝内经》将其归入五畜,并指出:“五畜为益”,肉类(包括红肉)对人体有补益的作用。红肉的主要营养价值是:补益气血,滋养五脏。
猪肉我国第一大肉食品,性平味甘咸,有滋阴润燥,益气养血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
牛肉性温味甘,有补益气血,益脾肾,强筋壮骨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黄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涎。水牛肉,治消渴,止泄,安中益气,养脾胃。此外,《名医别录》还记载其“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
羊肉性温味甘,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补肾益精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羊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止痛……开胃健力,可治虚劳寒冷,风眩瘦病,丈夫五劳七伤。”
红肉怎么吃才健康?
红肉虽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较可能致癌物”,但红肉仍然可以吃,且必须科学吃,才能把红肉致癌的风险降到最低。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要少吃、均衡吃、搭配吃。食肉量要因人而异,红肉量每天只宜50克~80克,其余肉量与白肉搭配吃,但总肉量(红白肉量)不宜超过200克即可。如是隔日吃肉或一周吃两次肉,则肉量可以相应增大。要想降低致癌风险,可将红肉与蔬菜搭配着吃,如白萝卜配羊肉,胡萝卜配牛肉,白菜配猪肉……
烹饪要科学。如何科学烹饪,得做到“三多三少”。何谓“三多”?即指多清炒、多清炖、多清煮。而“三少”指少煎炸、少腌制、少熏烤。
不吃或少吃熏肠、腊肠、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加工肉制品被列为1级“致癌物”,是因为这些肉制品中含亚硝胺、苯并芘等直接致癌物,因此食用时不得不慎重,最好能做到不食。
白肉的营养健康
白肉,与红肉相对应,此处主要指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肉类,包括鸡肉、鸭肉、鱼、虾、蟹、牡蛎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但也不能算作红肉。食物烹饪后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红肉或白肉的标准,如猪肉虽在烹饪时变为白色,也仍然是红肉。
鸡肉性微温味甘,有补虚温中止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可治“女人崩中漏下……常食治虚损。”
鸭肉性凉味甘,有滋阴养血,除骨蒸,利水肿的功效。民间称其是肺结核病人的“圣药”。《名医别录》记载:“补虚,除热,和脏腑,利水道。”
鱼肉以鲤鱼为主,性平味甘,有滋补脾胃,利水消肿,安胎下乳,定喘止咳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鲤乃阴中之阳,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乳,解肠胃及肿毒之邪。“
虾肉以淡水虾为主,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养血益精,益气固阳的作用。
如何吃白肉
吃白肉可以比红肉多一些,但是如果吃得不科学,同样有致癌风险。也必须把握以下三原则:
均衡吃每天可食红肉、白肉、鸡蛋,但总量不超过200克。其中红肉50克,白肉100克,鸡蛋1个(约50克)。
烹饪也须科学。与红肉一样,白肉的烹饪同样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即多清炒、清蒸、清炖;少煎炸、腌制、熏烤。
不吃或少吃熏鱼、炸鸡、腌鸭、酱虾、罐头肉、肉干等加工品。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加工肉制品被列为1级“致癌物”,为了身体的健康,还是远离这些食品。
另外,还需注意拒绝吃生肉。无论白肉还是红肉都不能吃生的或半生的,因为有感染上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的风险,即使是深海鱼蘸芥末也并非完全保险。同时,蟹肉性偏寒,不可多吃,吃时可蘸姜汁以减寒性。
食肉,要适可而止
无论红肉、白肉对人体都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因为动物蛋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动物肉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对大脑有利的物质是植物营养所不能代替的。
然而,多食肉类容易使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上升,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尤其多食红肉还会使患癌的风险增高。这对吃肉过多的人来说,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