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抑郁症的相关描述散见于中医古籍所提及的“郁证”、“脏躁”、“梅核气”等疾病中。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多从气、血、痰、湿、热、食、虚损等方面论述。
抑郁症临床可见症状多种多样,但多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过度低落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兴趣减退、精力不足、失眠等症状。
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过度低落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其他各种相应症状。其最常见的表现有:
1.情绪低落
病人心情郁闷,有压抑和委屈感,对过去、当前、未来产生自责、无助、无望感,常悲伤欲哭等,生活态度消极,甚则产生自杀念头等。
2.兴趣减退或丧失
对曾经的爱好或感兴趣的事物丧失了兴趣和热情,难以体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态度消极。
3.精力不足,注意力下降
对事情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常觉疲乏且难以恢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
4.其他
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表现,部分病人表现为体重减轻,腹泻或便秘,性欲减退,阳痿,或月经紊乱,甚则闭经等。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系因郁怒、思虑、忧愁等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和而成。主要累及肝、脾、心三脏。
一、气郁
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皆可引起气机郁滞。如愤懑不解,郁怒不伸,肝木不能遂其条达之性,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或忧思不解,曲意难伸则伤脾,脾运呆滞则土壅木郁,不但脾失健运,而又致肝气郁结。因此,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肝气郁结,气机郁滞,脏腑功能不和。
二、火郁
若气郁化火,则见肝火上炎或木火刑金;又或痰湿化热、痰热互结,则成火郁。
三、痰湿
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为湿邪所困而成湿郁。湿郁既成,聚而成痰,痰湿互结而成痰郁。
四、食郁
若肝郁犯胃,胃失和降,湿浊不化,则食滞不消而成食郁。
五、虚损
久病渐使生化之源不足,气血暗耗,久之则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郁久伤神;肝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又可致气滞阴虚或阴虚火旺之候。
中医治疗
调畅气机、移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实证除理气开郁外,根据是否兼有五郁,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虚证则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采用补法,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虚实错杂者,多先开郁后用补法。
精神治疗对本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解除致病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与对待疾病,可以促进本病的好转乃至痊愈。《临证指南医案?郁证》云:“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故精神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一、抑郁辨治
1)肝气郁结: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治以理气化痰解郁,方用半夏厚朴汤。
4)心脾两虚:治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
5)忧郁伤神:治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用甘麦大枣汤。
6)气滞阴虚:治以养阴疏肝,方用左归饮合柴胡疏肝散。
二、失眠辨治
1)心脾两虚:治以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2)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3)心胆气虚: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4)痰热内扰:治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5)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佐以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