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后天发生,多见于青壮年,亦可发于儿童及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
症状及伴随症状
白癜风的色素脱失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暴露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手背、腕部、前臂及腰骶部等)多见,口唇、阴唇、龟头、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部分患者皮损沿神经节段单侧分布,少数患者泛发全身。初起皮肤出现边缘清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片,可以单发,亦可泛发。周围皮色较深,斑内毛发亦变白,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经过缓慢,偶有自行消退者。
病因
通常内因和肝、肾、脾、肾等脏腑失调有联系,主要由于七情内伤,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复感风邪,博于肌肤,再引起肝气郁结,肺失宣降,引起气血悖逆,营卫失和而肌肤失养,日久肝气横逆而犯脾,导致脾胃不和,风湿遏于经络;肝肾同源,肝亏肾虚,营卫无畅达之机,气血不能营养肌肤,日久出现肝血虚、肾精亏,进而导致内热郁结体质。外因主要是风邪与湿邪的影响,侵入肌肤,引起局部气血出现失和,经络不通畅,肌肤得不到温煦。
内外因的综合影响,致使阴阳气血出现失调,皮肤毛发失养,从而出现黑色素脱失,最终生成白斑。总之,中医观点认为此病和风、热、肺、肾、气、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十分紧密。其次,致病因素还包括燥、湿、心、肝、痰、虚等。
病机
一、发病
多于后天发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病位
主要在肝肾,其余脏腑也可涉及。
三、病性
有虚有实,多与肝肾相关。
四、病势
初起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多因情志而起,亦有因体虚而起。起病后若不重视,日后可日渐加重。
五、病机转化
气滞血瘀、七情内伤,气机失畅,致血络瘀阻;或由禀赋燥热偏胜,复感风邪,壅滞肌表;或由病邪久羁,阴血内耗,营血不足,而气血难行,血不荣肤而成本病。
肝肾不足、肾阴亏虚,精不化血,肝失濡养,肝血不足,不荣皮肤毛发而变白;或者肝肾不足,复受风侵血瘀,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白癜风有较好效果,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重点要达到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活血祛风加扶正固本的目的。
一、肝肾不足型
皮损表现为明显脱色性白斑,色纯白界清,白斑内毛发可变白,病程长,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夜尿增多等症状,舌淡、脉细无力。或见口干、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阴虚证候。
肾为先天之本而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肾虚精少,精不化血,导致肝血亏虚;或肝郁气滞,生成白斑。
治宜滋养肝肾,调和气血。
二、风湿蕴热型
初发粉红色白斑,患处有痒感,多见于面颈等暴露部位,起病急,发展快,伴口渴不欲饮、口苦,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等症。
春主风、长夏主湿,风湿之邪搏于肌肤,致使肌肤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肌肤失养而发病。由此而导致的白癫风多在春夏季节发病或加重。
治宜祛风除湿,和血通络。
三、瘀血阻络型
皮损多为不对称性白斑,色偏暗,部位较固定,界清,多发于外伤或其它皮肤损伤后,妇女月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红或有瘀点,舌下脉络怒张,脉细涩。
因跌打损伤,皮肤破损,伤及血脉,瘀血阻滞;或暴怒伤肝,气机塞滞,经脉不通,血运受阻,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调;或久病失治,癖血阻络,新血不生,不能循经濡养肌肤,均可导致局部皮肤失养,酿成白斑。
治宜活血理气。
四、脾胃虚弱型
皮损表现为白斑颜色萎黄,好发于面部及口唇,小儿多见;伴有神疲乏力,纳少、腹胀、便溏等症,舌质淡嫩、苔白滑,脉虚弱。
后天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营卫虚疏,卫外不固,邪人肌膝,化生白斑。
治宜补气益血。
五、肝郁气滞型
皮损表现为白斑色泽明暗不等,无固定好发部位;情绪压抑或急躁易怒,情绪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行乳房胀痛,苔薄白,脉弦。肝郁化火者,可兼见口干、口苦,便秘,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症。
暴怒伤肝,气机塞滞,经脉不通,血运受阻,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调。
治宜疏肝理气。
六、其他
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了平肝熄风、活血祛风、温补脾肾、清热利湿、温经通络、解表散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