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贫血很难调,艾灸显神效

   贫血:是指血液循环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的量低于正常。

  发病原因: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者久病不愈失血过多;思虑过度,暗耗阴血;瘀血滞留,新血不生等引起。   自我诊断:皮肤苍白,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女性伴有月经不调。   自我灸法:取穴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双侧各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七次一疗程。   家人施灸:取穴贫血灵,位于骶骨部第五骶椎,尾骶骨上四横指处。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七次一疗程。   再障是骨髓造血组织损害而导致的,以贫血、出血倾向及易发生各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病情发展迅速,出血多,易致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慢性型发病慢,病程长且平稳,可感觉无力和逐渐衰弱;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出现紫癍及皮下溢血等;感染较轻,多表现为口腔、咽峡等处的坏死性溃疡和颈部疖痈。   按血液病常规灸法灸治。   血液病常规灸法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中脘(单穴)   足三里(双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2日   期门(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下脘(单穴)   天枢(双穴)   气海(单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灸60分钟   4日   关元(单穴)   曲骨(单穴)   三阴交(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心俞(双穴)   神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   膈俞(双穴)   膻中(单穴)   巨阙(单穴)   各灸25分钟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7日   肝俞(双穴)   章门(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8日   脾俞(双穴)   不容(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30分钟   9日   三焦俞(双穴)   曲池(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10日   身柱(单穴)   命门(单穴)   悬钟(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11日   肾俞(双穴)   照海(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1)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病可按此常规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3)再障患者初灸时,血象不可能迅速回升,依常输血维持的患者仍需输血,待血象回升接近正常时方可停止输血。   (4)每日下午低热者不用加灸其他穴,感冒或其他感染导致高热时可酌灸风门、阳陵泉等。   (5)灸1个月后,可酌情日灸2次。   贫血属于中医的虚劳、血虚、血证的范畴,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足,或久病体虚所致心、脾、肾三脏虚弱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临床表现为单位容积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身乏体倦,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月经紊乱,闭经,严重者出现晕厥。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如下: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心悸失眠,乏力困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严重者可出现出血,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定脾俞心俞神门太白(见图1-6-1、图1-6—2、图1-6-3)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神门: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内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   太白: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灸法,每穴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红晕不起水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二、肝肾阴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无苔。   (二)治法   (1)选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见图1-6-4、图1-6-5、图1一6-6)   (2)定位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三、肾阳不足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畏寒怕冷,身体困倦嗜睡,四肢厥冷,腹胀泄泻,舌体淡胖苔白。   (二)治法   (1)选穴关元命门肾俞太溪(见图1-6-5、图1-6-7、图1-6-8)   (2)定位关元: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隆起的骨)下凹陷处。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3)灸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四、对症治疗   贫血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一)头晕   (1)选穴百会风池(见图1-6-9、图1-6-10)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风池:在项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皮肤温热为度,每日1次,可以经常施灸   (二)耳鸣   (1)选穴听官(见图16-11)   (2)定位听官:在面部侧面,耳屏前(耳腔前突起的小软骨),张口时凹陷处上缘。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耳鸣消失后加灸2—3次。   五、注意事项   ·患者应坚持治疗,耐心施灸,配合药物内服治疗,可获较好的疗效。   ·施灸期间保持充足睡眠时间,适度运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机体造血功能。   ·饮食上应多食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如鸡蛋、菠菜等,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   【让艾灸事半功倍的方法】   在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当归补血活血;穿山甲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红花,通经、活血。与普通的艾条相比,加入多味中药材的艾条对疾病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艾条加中药,自然更有效。   了解购买也很方便,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现有直径2厘米和3厘米两种(长度都是20厘米)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