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铺天盖地的营养信息面前,很多人迷失了方向,甚至被一些不太科学的饮食言论牵着鼻子走。6月23日,美国《赫芬顿邮报》官网刊载文章,总结出7大深入人心、亟待澄清的饮食误区。在此基础上,《生命时报》记者采访国内权威专家,帮您拨开迷雾,掌握科学饮食的真谛。
误区一:食物分“好”和“坏”。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美国知名营养师埃莉莎·丽德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武警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庆春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二:少吃主食更健康。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营养学会发言人马约莉·诺兰科恩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也表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应吃250克~400克主食。 误区三:精米白面最养人。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凯瑟琳·布鲁金女士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刘庆春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