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为肺部急性感染所引起的肺实质性急性炎症,因感染因素不同,肺炎分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立克次氏体性肺炎、原虫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等。按病理分类: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小叶肺炎)、间质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
祖国医学称“风温”、“肺热咳嗽”。这里主要介绍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临床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唾铁锈色痰。体温达39℃-40℃时,伴头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周身肌肉酸痛,极度疲乏。如有中毒症状,或间有肾功能不全,则面色潮红,胸痛,咳嗽加剧,咯血痰。感染广泛和败血症形成时,可有缺氧,紫绀。重症肺炎可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见颈静脉曲张,肝肿大,周围水肿。严重中毒时可有末梢循环衰竭,皮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少尿,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或昏迷的休克症,还可伴有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中毒。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黄疸等消化道症状。为了及时观察肺炎病人的病情变化,对血压的测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常可并发胸膜炎、心肌炎、脑膜炎、肺脓肿等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细菌所致。还与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原虫,物理、化学和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突发性的发热、寒战、胸痛、咳嗽;铁锈色痰和口唇、鼻周疤疹;血白细胞计数达2万、3万/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在的80%以上;痰涂片和培养液找到致病菌,朐部X线检查病初仅首肺纹增多或局限性阴影,中期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后期阴影密度降低,透亮度增加,呈散在不规则片状阴影或斑点、条索状。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消炎、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等方法。病情严重发生休克,应立即纠正休克,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和酸中毒。
本病中医属“温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肺合皮毛,主卫表。温病初期,肺卫首当其冲,故见发热、恶寒。温热之邪转里入气,肺气壅闭,失于宣达,则咳嗽胸痛,按之加剧。邪热上蒸,血络破损,气血充斥,故头痛面赤、痰血或出现斑疹。血滞阳气不充而紫绀。胃以升为补,胃宜降则和,邪热内阻,腑实结滞,胃气失于通降,波及肝胆,胆汁外溢,则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腹泻、黄疽。邪热入营,心神受扰,则烦躁谵语,真阴欲竭,阳气虚脱,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肤色苍白。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原发性支气管肺炎。起病多缓慢,头痛,发热,咳嗽,痰不多呈粘液性。免疫缺损的病人,病情比较严重,可出现持续性高热、心悸,气促、紫绀、咯血和极度衰弱,甚至休克、心力衰竭、氮质血症。少数病人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头痛、发热、咳嗽、乏力。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减少或稍增加。X线检查肺部有斑点状、片状或均匀的阴影,病变严重则表现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消散较为缓慢。明确诊断尚须作气管吸出物或肺活组织的检查,有助于病毒的发现。双份血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干扰素、免疫方法和对症治疗等方法。如有继发感染,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病毒性肺炎,中医多属“发热”、“咳嗽”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温热之邪上犯,侵犯肌表,卫气失于宣畅,故发热、头痛。热邪犯肺、肺失清肃、津液被灼,故咳嗽痰粘。热邪炽盛,则高热。心神受扰而心悸,气虚阳不气充。血瘀续发则气促、紫绀。体力衰弱,如果邪热内陷,邪盛正虚,则心阳衰竭,导致内闭外脱的危象(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儿童。
支原体肺炎
本病为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病原体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或小流行。秋冬季节多见;基本病理变化为化脓性细菌支气管炎,继而发生间质性肺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大多缓慢。初起有乏力、头痛、咽痛、鼻塞、发热、肌肉酸痛等。一般为中等发热,头痛明显,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咯黏液痰或脓痰,偶带血丝;肺部偶闻是湿性罗音;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淋巴细胞增多;血清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阳性,2周内升高者有重要诊断意义;痰、鼻和咽拭子培养可获支原体(但需2~4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斑点状、片状或均匀的模糊阴影。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症,如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