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腑脏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统称“三宝”。机体营养充盛,则精气充足,神自健旺。《寿亲养老新书》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饮食养生的作用大。
饮食养生,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
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这样调配饮食,才会供给人体需求的大部分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中医将“酸、苦、甘、辛、咸”统称为“五味”。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饮食调配得当,五味和谐,则有助于机体消化吸收,滋养脏腑、筋骨、气血,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而“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食味太偏,则有损健康。
二要“有节制”,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进食一定要定时,定量。有规律的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的进行活动,脾胃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进食定量,饥饱适中,则脾胃足以承受,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该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脾胃也会受伤。此外,人体阴阳气血昼夜盛衰各不同。白天气盛,新城代谢旺盛,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阴盛,饮食量可略少,所以自古以来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并从口入;饮食新鲜不变质,其营养成份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而无害。食物在加工加热的工程中,可以清洁,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因此,宜熟食为主。有些食物对人体有害,入海豚、发芽的土豆等,误食会影响健康,在饮食中应多加小心,仔细辨认。
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之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利。饮食调摄,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论。胃酸偏多之人,宜多食碱性食物,而胃酸缺乏之人宜选择偏酸性食物。体胖之人,多有痰湿,饮食宜清淡,体瘦之人,多阴虚内热,宜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而不宜多食辛辣燥烈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