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却成效不显。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理清研究思路,不明确研究对象,不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经络理论研究就难免陷入盲目的境地,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困难的。
建立经脉和血脉两大系统
在古代医疗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血脉,进而认识到了经络。然而,中医理论对血脉的论述是不系统的。《内经》有“脉者,血之府也”、“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的认识,将脉归为奇恒之腑类。脉是血行的通道,血中有气。脉的这一概念是清楚的,也是正确的。问题是如果经脉和血脉都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都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那么如何区别两者之不同呢?古代对“脉”虽有认识,但往往将“脉”与“经”合为一体,没能创建独立的血脉系统,更没能构建完善的血脉理论体系。经脉与血脉是不同的两大系统。《内经》不仅有“经络”、“经脉”的认识,而且提出了“经气”的概念,并集中在“气”的认识上。“真气者,经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索气于胃胳,得气也”(《灵枢·热病》);“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等等。经气是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针灸临床强调的气至、得气、候气、催气、行气、守气等,均言气,不直接言血。显然,经脉与经气密切相关。根据《内经》“脉者,血之腑也”、“心主血脉”、“肺朝百脉”等记载,血脉与血密切相联。可以认为,经脉与经气同在,血脉与血共存。无论是从经络系统的组成结构的特点分析,还是从古今经络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来看,将经脉与血脉分开认识、构建经脉和血脉两大系统很有必要。这既是经络理论的学术问题,也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
整理古籍,挖掘古代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创立于我国古代。研究经络理论,必须溯源穷流。回归经典,从丰富的古代中医文献中寻求经络理论研究的思路,这是必要而有益的。先看看经络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无论是从古典文献记载还是从认识论推理,经络概念的前身是“脉”。从古典医籍文献来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医书(较之《内经》成书年代为早),均是对“脉”的认识;从古代实践活动考察,无论是原始生活的“茹毛饮血”,还是日常劳作中的体表损伤出血,都会引起人们对血的认识,继而认识血脉。血和血脉都是有形之物,易于观察并易形成一致的认识。对经气和经络的观察就不容易,尤其是形成经气和经络理论就更难了。古代医家认识经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基本认识轨迹是从有形之血到无形之气,从有形之脉到无形之经。这里有个重要方法使之实现了这一认识上的跨越,就是提出过渡性概念,架起认识上的桥梁。在“血”与“气”认识之间提出了“血气”的概念,在“血脉”与“经络”认识之间提出了“经脉”的概念。《内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是这一认识的典型表述。正是有了“血气”和“经脉”的认识,才可能形成经气和经络的概念。古代医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渐进式的,不是推翻性的。这是现代经络理论研究需要传承的。
从已知结构和功能入手
现代经络研究似有明显倾向,即追求运用高、精、尖技术,试图了解与经络有关的人体未知世界。这有必要,但不是唯一道路。借助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包括研究针灸经络),最常见的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手段。现代医学在认识人体、防治疾病上科学先进,确有其长,尤其在对人体微观结构的认识方面,相当清晰。运用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研究中医,也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从形态学上看,与经络分布部位有关的组织结构是清楚的;从生理学上看,人体各系统的功能也基本清楚。在方法上应注意两点,一是从已知结构的已知功能人手,注重已知结构之间的联系,如神经系统与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的联系;二是从现代医学尚未注意到的人体生命现象着手,弄清这些现象的本质,如对得气、气至病所现象的研究。
整体与局部结合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一大特色。经络理论研究要坚持整体观。中医学也注重局部观察,因受古代科技水平所限,中医学对人体局部的了解是不足的。现代医学以还原论为指导,借助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对人体局部观察很细致,这是其长。现代经络研究,常常借助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从方法学讲,取中西医之长,整体与局部结合是必要的。经络理论研究,首先要研究经络,必然涉及经络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古典医籍对经络的认识,常常是将经络的结构和功能融为一体论述的。《灵枢·本输》载:“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这是很典型的经络整体观的描述,涉及到经络结构特点及经络与脏腑、腧穴、自然的联系。经络结构是四维空间,有宽度(阔数之度)、深度(浅深之状)、长度(高下所至),并与时间季节相关(四时之所出入)。现代经络研究分工很细,往往在某一个侧面研究很深,或试图在局部寻找到经络特有的物质结构,或只探求经络的联络作用及其机理,很少在整体与局部结合、结构与功能统一上下功夫。
以上四个方面是笔者给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