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郑博士:究竟什么影响晚年幸福?

   从命理上看,大部分人都有成婚的命,自然也就会走上婚姻的红地毯;少部分人则因命理婚姻煞气很多,再加上遇到流年不好,或者遇到运气不佳,那么,即使到了结婚的边缘也会远离婚姻。郑博士请朋友们看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梁洛施李泽楷这对昔日的恋人,当梁洛施为李泽楷生下三个孩子后,连命理师都认为他们必定完婚,但是时过境迁,婚姻这个字眼早就跑到了九霄云外。   也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想独身自好。据说独身是人类最早的存在形态,它从古到今一直延续了许多年。也许弄不好独身还会是人类最后的存在形态,因为人越来越自我,也越来越敏感与脆弱。    婚姻是人类发展到家族社会的产物,它主要体现着相互的依赖和责任。郑博士认为人的婚姻非常重要,哪怕是同性婚姻,有也比没有要好。   当然,光有婚姻还是不够的,如果结婚了没有孩子,或者是成了丁克家庭,那么,到了人生的晚年,恐怕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郑博士的结论是:   婚姻有比没有好——无论是异性婚姻还是同性婚姻;   孩子有比没有好——无论是婚后生育还是非婚生育。   某个意义上来说,名利金钱都没有比一个婚姻或者后代来得重要(烂婚姻和不肖子孙或者子孙自身不能自理除外)。    其实,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婚姻、没有子嗣,但是有一个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也是鼎鼎重要的事情;或者是虽然有过不成功的婚姻,却有健康孝顺的子女也是幸运。如果有朋友不同意郑博士此番所言,那么,就请看看最近媒体的一则惊人的报道:   “中国历史学界顶尖学者95岁高龄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早在1942年师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期间,这个湖南安化人就显露出极佳的史学天赋。   因为家学渊源,刘起釪自幼熟读古籍,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当年,他用精炼的古文记录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课堂笔记,顾看后大为惊奇,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近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顾颉刚最为器重这个弟子。1962年,顾将刘起釪从南京调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协助其进行研究工作。此后,弟子就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老师家中,与其共同研究《尚书》。1980年,老师去世之后,刘起釪又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说。   社科院曾分给刘起釪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房子位于一层,昏暗寒冷,而且无法洗澡。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刘起釪的藏书只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刘起釪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长期孤身一人生活。直到2000年,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工资只有1900元,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济湖南乡下老家的亲戚。他没有钱买新书,只能到图书馆一部部地抄回来。   吴锐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去看望刘先生,在他家中吃饭,吃到一半,破旧的桌子突然断了一条腿,饭菜撒了一地。   2004年,年过八旬的刘起釪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   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   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过去的6年多里,在这家养老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刘起釪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困顿生活。与他相伴的,除了养老院的护工和同屋的另一个重病老人,还有简单的饭菜,夹杂着药水和屎尿味的空气,以及大把无所事事的时光。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