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进补4大禁忌 不要补过头

  进补药材琳琅满目,但中医师提醒,需依体质适当进补。

  冬天进补属于温补法,即是用温性药材进补,吃后会感到身体温热,适合体质虚寒的人,但体质燥热者则不宜服用,因容易有上火的情形,尤其是有慢性疾病者如痛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补前最好先谘询中医师再进行。

  进补4大禁忌4类体质人士不适合进补

  1.身体不虚不要补:

  身体健康进补要格外小心,主要是对健康没有加分效果,犹如是叫一个气血调和、身强体壮的人来进补,就好像在一件漂亮的衣服上贴补钉一般,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2.阴阳不合不要补:

  阳虚体质却误用当归、枸杞、生地黄等补阴药,则阳气更虚,阴虚体质而误用高丽参、肉桂、鹿茸等补阳药,则阴更虚,且虚火更大。阴阳不合而硬补,就像破东牆补西牆一般,不只白费心机,反而弄巧成拙。

  3.外感未解不要补:

  常看到有人感冒未癒,自觉身体虚弱,急著吃补药,结果进补后反而出现咽喉紧、胸口闷,痰黄稠难出等更不舒服的症状,这就是犯了中医所谓《闭门留寇》的大忌。也是一般民众常犯的毛病。

  4.上火者不要久补:

  门诊常见患者自行进补,不知节制,「补过了头」反而造成「上火」或「伤津耗血」的副作用。建议请掌握一个原则:「见效则止,见好就收」,这是比较安全的作法。

  冬天气虚血弱、体质寒冷,以「十全大补汤」中药膳最为常见。(图片/陈潮宗中医师提供)

  冬天气虚血弱、体质寒冷,如四肢冰冷、倦怠乏力、肠胃冷痛、肢节酸痛、容易感冒的人,以「十全大补汤」中药膳最为常见,但进补药膳仍应依天候变化与本身的体质、健康状况选取最适宜的配方,才能达到效果。

  进补分5体质气血阳虚热

  1.气虚者:容易有精神不振、易感冒、面色苍白、易疲倦、四肢无力、说话短气懒言、食慾差、声音低微、容易出汗、头晕等现象,可食用黄耆、党参、白朮、大枣一类补气药。

  2.血虚者: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气短、心悸失眠、皮肤乾燥、月经量少等症状,宜食用熟地、白芍、当归、龙眼肉等补血药。

  3.阴虚者:口乾咽燥、心烦焦躁、遗精盗汗、腰酸疲乏、手足心热、面红、眩晕、耳鸣、睡眠不安、身体消瘦、两眼乾涩、失眠多梦等现象,可食用生地、麦冬、玉竹、枸杞子等药材滋阴润燥。

  4.阳虚者: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痛无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等现象,可常用有干姜、肉桂、补骨脂、肉苁蓉等补阳药。

  5.燥热者:从中医来看,可分为虚热、实热,这类的体质比较不适合自行冬天进补,如姜母鸭、羊肉炉等,因容易造成上火的现象,如火气大、口苦咽乾、嘴巴破、睡不著等症状,如果在冬天需进补的话,比较适合凉补。凉补指性寒凉的食物来进补,能调和体内虚阳微升所导致的燥火,有降火解热,凉补药材包含薏仁、西洋参、玉竹、百合、茯苓、麦门冬等。

  进补前,必须询问中医师后再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别忘记,正确的进补观念是要依个人体质调理,因此不论是单纯进补药汤,或是加入食材熬煮成药膳汤底,建议找中医师选对的药材进补,才能达到冬天健康养生效果。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