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上,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军事灾难的战例是有过不少的。
第一次波希战争,波斯舰队遭到暴风袭击,数百只战船及相应的军队遇难。
元朝与日本的弘安之役,元军遭风暴袭击,损失惨重,基本全军覆没。
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时,英美双方四百多只战舰被飓风吹没,四万人命葬海底。
三国中,于禁所统七军约三万余因遭遇大水袭击失去战斗力而为敌军所覆没,就规模、烈度、知名度而言,与上述军事灾难是相当的。
兹将此次因天灾而造成的重大军事灾难的经过整理叙述如下:
一、襄樊之战的战前形势
襄樊,自江陵战役失利之后,就一直是曹魏国家最重要的三大战略支持点之一,其作用是防御来自荆州方向的威胁。其守将前期是曹魏名将乐进;约自217年,魏属荆州——襄樊地区之守卫由大将曹仁(征南将军,假节)担任。
刘备集团:
公元219年,刘备接连夺取汉中、上庸,极大地改善了刘备集团的战略形势,形成了从上庸、南郡两个方向夹击襄樊的态势。曹魏的襄樊地区渐呈孤立突出之态。对刘备集团来说,如果攻下襄樊,则能将汉中与荆州两大战略区通过上庸、襄樊直接连成一气,扭转刘备集团两大战略前沿区——汉中、荆州——相隔千里、互相不能呼应的不利局面。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实现从汉中、襄樊两路配合进攻曹魏(即俗称之“隆中对”)。因此,攻取襄樊的战略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关羽方面:
刘备、诸葛亮、张飞入川以之后,关羽自214年担纲镇守荆州以来,该部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军力恢复较快,至219年,拥有约五万军队,其中约有近两万水军,在水网密布的荆州地区对曹魏作战,机动力强,拥有一定的优势。
曹操集团西部战线:
公元219年,汉中战役失利,曹魏西线处于守势,由于汉中的威胁,西线的军力被牵制于长安,而失去机动。
曹操集团东部战线:
公元217年,孙曹第二次濡须口之战,曹孙双方重兵云集于合肥方向,虽未发生大战,亦有一定的损耗。219年七月,孙权又攻合肥。
曹操集团中部战线:
公元218年,许昌暴发耿纪之乱,王必平之。宛城侯音叛乱,襄樊主帅曹仁率兵平叛,历时约近半年,至219年正月,方平。
可见,公元219年,曹魏襄樊地区兵力空虚(曹仁樊城兵数千,襄阳吕常估计兵更少),且态势孤立、突出,十分不利。是年,刘备在汉中悍然称王,于是,长期处于弱势屡屡遭人白眼的刘备集团欢欣鼓舞,士气振奋;关羽身为荆州之主帅,刘备集团之重磅人物,感到攻取襄樊责无旁贷,乃积极备战、跃跃欲试,意图攻拔襄樊,为刘备集团建立不世之功。
于是,一时间襄樊地区战云密布,连远在扬州的温恢也闻到了战争的气息。鉴于雨季来临之后,荆州地区河道通畅,关羽水军可以直达襄樊城下,温恢分析到:现在水位暴涨,有利于关羽水军进攻,而曹仁军孤悬敌前,准备不足;若关羽乘机进攻,则有很大的忧患。
二、七军为水所没及相关作战经过
公元219年七月,为大好形势所鼓舞,关羽抓住绝好的出兵时机,留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自率荆州大军水陆并进,发动了对襄樊的进攻。由于襄阳樊城之南兵力空虚,且无水军,关羽水陆两路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很快攻至襄阳樊城。
曹操此时尚在长安,闻知关羽来攻,即速命曹仁军在樊城地区组织军力,指挥军队击破来犯之关羽军;同时,因襄樊兵力不足(兵不满万),又谴大将于禁率曹魏战略预备军“七军”增援樊城,迎战来敌。双方各数万兵力迅速在沔水之侧、樊城之北展开,开始对战。
初战,曹军局面占优,原屯于樊城的将军庞德移至樊北战场,亲自与关羽交战,史载庞德曾以箭射中关羽的上额。庞德时常乘白马,作战英勇,关羽军队望而生畏。
可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桩意外的重大天灾,彻底改变了战局。
进入八月之后,大雨连连,终于造成汉水泛出河道,大水磅礴而至,很快就淹没了樊北战场。双方战士紧急撤离,纷纷寻找避水场所。
洪水漫堤之后,关羽水军的近千艘战船就成了决定战役胜负的唯一因素。原本主要执行在荆襄水网地带实施军队机动,后勤补给或封锁水面任务的这近千只战船,因这场意外的大洪水,给关羽军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利益。
洪水中,关羽的军队一部分退到船上,一部分分散退至高地上。战船基本不为洪水所祸,从而保留了很多的军资,关羽水军因此仍具有作战能力;而于禁的军队没有任何水面作战工具,只能寻岗地、出露于水面的地形分散躲避,军资也损失殆尽,不能继续作战。当然,双方的士兵,也有因避水不及而淹毙的,但数量不多。
如此千载难逢之有利局面,关羽岂能放过!于是,长期统率水军的关羽,迅速出动战船,一方面营救被水困住的那些本方军队,一方面以水军主力向分散在各类高地上的曹魏军发动进攻。这时,于禁军队已经不成队伍,或三五成群,或几十上百,躲在出露于水面之上各高地,已溃不成军,失去了抵抗力。在于禁的命令下,全军投降了;只有将军庞德不屈,独自力战被俘(后被关羽残忍地杀害)。
于禁是三国时代曹魏集团的著名将领,史上对他的军事能力评价很高。于禁被水淹之前军功卓著,在整个三国史中也是罕有其匹的。然而,最终却败给了大自然。于禁在全军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投降,按军事通例,“非战之过”,不应该受过多责备,曹魏集团上层对此态度也很明确。于禁的失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特大军事天灾,并不是作战的过错,正因为如此,于禁的军事声望经此一大败,仍然被公认为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等平齐。正规出版的各类军史书籍,对于此战的“天灾”本质,都众口一词。有意思的是小说《三国演义》以此军事天灾为原型,经艺术加工,创作了“关云长水淹七军”的脍炙人口的情节,颇为生动,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关羽经此一战,擒于禁斩庞德,一时威名大震(所谓“威震华夏”),这也是关羽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次作战经历。纵观关羽一生的军事实践,实在是一位“常败将军”啊。
然而,这种天上掉下来的虚幻的成功,转眼即逝,很快就过去了。上天对待于禁,实在太不公平;但上天对于关羽,却还是公平的。随后关羽分兵进攻被大水所包围、岌岌可危的樊城和襄阳,却久攻不克,顿兵于坚城之下,终于,关羽的兵势从胜利的顶峰跌落下来,并一直跌落至全军覆没、身被擒杀的深渊。关羽军队先被随后赶到战场的徐晃所击败,然后又被东吴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大本营。关羽弃了水军战船,败至麦城,最终身被东吴俘杀,成了一位至今仍频频为人们所扼腕叹惜的悲剧人物。
附:几点说明。
一、本文是根据正史材料整理而成,“水淹七军”只是襄樊之战的初战,此战的背景完全依据史料而写。
二、关于作战过程的描述,是在正史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推理而形成:
1、基于史料上没有任何有关关羽军有过防洪准备的介绍,而且,山洪暴发这类事,既然于禁无法预报,关羽也没可能预报;再说,洪水也没长眼睛,或与于禁有仇。所以,我写洪水同时袭击了关羽和于禁双方的军队,淹没了高低不平的战场,双方士兵都登高避水。同时,关羽的士兵有一大半是水军,退至了大船上。
2、由于关羽是水陆并进来攻襄阳,所以,他的军营可能离汉水更近,有利于观察汉水水位,可能会稍稍比于禁军更早地获得洪水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于禁距离汉水较远,则洪水造成水患的时间上要晚于关羽军。基本持平。
3、樊城以北的战场高低不平,低处洪水能积数丈之深,但高处却露于水面,因此,士兵都跑来避水。后来,这些士军中,关羽的士兵被其水军接走了;于禁的士兵投降了,也被水军接走了。另有少量士兵被水淹而亡,以及少量水性好的还在水面漂浮,最终也是被关羽水军接走了。这些细节由于带有一定想象特征,所以,没有一一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