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古代杰出军事家,连孙权都称赞他用兵能力强。他指挥的众多战役中也包括追击战,由于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典故,对司马懿的军事作战研究往往忽视,甚至不把他的指挥才能作为研究对象,仅仅把他视为权谋家。在司马朗建立州郡兵的策略被采纳后,以士大夫武装为主的州郡兵开始在曹魏军事集团发挥主要作用,例如兖州刺史司马朗与夏侯惇治军防御作战;豫州刺史贾逵援助曹休作战,指挥满宠、胡质等四军;曹操曾对张辽和乐进吩咐与扬州刺史温恢共同治军,士大夫刺史多成为主要将领。
司马懿被任命统帅也是因为士族武装成为曹魏军事主体,他的军事生涯也不是无所事事地躲避诸葛亮。在他首次与诸葛亮交锋时也是著名的追击战。祁山被包围时,魏明帝也只能把司马懿派去救援,称西方危机只有靠你去救援,司马懿到长安决定集中主力去救援祁山,并两日急行军阻止了诸葛亮到上邽抢夺粮食的行动,他当时对形势的分析在《晋书》中有详细记载,尤其是他对追击作战的把握,体现了士族对追击战的认识能力强,就像贾诩对张绣分析追击曹操那样,士族将领分析战局主要依据现实的实情,不是简单照书本。
司马懿也是依据当时自己军队实情分析,认为自己部队远路来救援,又经过两天急行军已经非常疲劳,这是通晓兵法的人渴望的战机,但是诸葛亮却退兵不战,这是轻易放弃,容易应对。因此指挥部队追击诸葛亮一直到了祁山,战役中司马懿也是攻破了诸葛亮的防御工事,战役进行结果是迫使粮食耗尽的诸葛亮退兵,在诸葛亮退兵时司马懿也是采取追击战,斩俘万计。
在这次追击作战中,张郃将军负伤阵亡,史书《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司马懿攻击的是诸葛亮,而张郃对阵的是王平,在诸葛亮围攻郝昭时,魏明帝只能把张郃派往关中救援,张郃论诸葛亮粮草不足。也有史料称张郃劝阻司马懿不要追击,司马懿不从,坚持追击,并非是司马懿逼迫张郃追击要陷害他,司马懿本人也去追击诸葛亮,准确地说司马懿在上邽时追击诸葛亮是第一次,祁山这次追击也打败了诸葛亮。张郃应该是在追击诸葛亮部下王平时交战中意外受伤后阵亡,也不算是胜利,蜀国也没有因此封赏夸耀。在祁山战役中,张郃是与王平对阵,司马懿是与诸葛亮的主力对阵。张郃也是魏军杰出的将领,谋略比诸葛亮强,在救援陈仓前对魏明帝判断诸葛亮粮食仅有一个月,称自己到时蜀军必退的判断是准确的。
在祁山战役中他劝说司马懿不要追诸葛亮是从兵法上分析,称“归师勿追”,司马懿是从实战实情和作战经验分析,拒绝接受依然第二次追击并且取得胜利。从司马懿后来的用兵情况看,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典故记载的经过看,对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的第三次追击蜀军时后退,不是司马懿怕诸葛亮,更不是司马懿不敢追,他已经追击过诸葛亮两次了。司马懿在追击时遇到蜀军回师时,立即停止追击,并且去诸葛亮的营盘查看,完全是依照自己与诸葛亮作战的经验分析,他曾经两次追击诸葛亮,都获得成功,这次蜀军退兵时竟回师作战,明显是与诸葛亮过去的作战方式不同,因此司马懿才停止追击去蜀军兵营查看,他是依据蜀军撤退时丢弃了大量物资、文件,不符合诸葛亮做事严谨;以及这次退兵时蜀军与自己前两次追击诸葛亮情况的不同,最终判断诸葛亮已经去世。
在《司马法》中有“从奔勿息,敌有中路止者虑之”,司马懿在第三次追击时的表现也符合兵法,一直追击到蜀国在汉中重要后勤基地赤岸,而且走的是没人走过的荆棘路。诸葛亮办事谨慎,但是应变战略不是他的长处,因此在祁山战役两次被司马懿追击打败,也被张郃发现了战略弱点。
司马懿没有陷害张郃,他自己追击诸葛亮,也坚持让张郃追击是依据自己在上邽追击诸葛亮的经验,不是简单依据“归师勿追”的兵法。况且正是因为张郃反对追击让司马懿认为他会谨慎追击,避免轻易冒进被杀,才让他追击。张郃在魏军中也是能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也很谨慎,一般的将领司马懿还不敢让他们去追击。张郃是在追击作战中被正面高处的敌军乱放冷箭射中膝部,不是中埋伏被包围射杀,而是意外负伤阵亡。司马懿不仅自己去追也让张郃追这是按照兵法的“敌退我追”方针,也是古代军事家经常使用的连续作战、追击的战术,不该凭空指责司马懿陷害张郃,司马懿不畏艰险千里救援祁山被围的部队表现了他关心、爱护部下的品德,救援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不仅一次,正始年间樊城被围,在众人都反对时他依然去救援,对已经陷入重围的他尚且援助,他不可能把部下送进包围中。
追击在司马懿作战中占了重要内容,在追击诸葛亮的作战中,第一次追击保住了上邽粮食解了祁山包围,第二次追击打败诸葛亮斩俘万计,从古到今追击作战都是战争中的重要战术,也是精通兵法的将领最常用的战术,军事战略不是文学艺术和传说谚语那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