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史上诸葛亮首出祁山失利:嗣子诸葛乔殒命陇原

导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其一生经历,自阳都而荆襄,而巴蜀、云贵、汉中,几乎涉足大半个中国。到了他的晚年,随着北伐的连年用兵,在陇原大地上也多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自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至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6年间,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先后对曹魏进行过5次北伐,即所谓“六出祁山”。5次北伐为何被称为“六出祁山”呢?那是因为后人将建兴八年即公元230年秋诸葛亮待魏军于城固、赤阪的一次也计算在内,而这次魏军虽数道南侵,但半途而返,两军并未接触。而5次中,第一、第三和第四次北伐都是在陇原大地上进行的,因此,这位被后人视作中华民族智慧象征的诸葛孔明,遂与甘肃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出祁山 遭遇街亭之失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取郿(今陕西眉县),并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今陕西太白县境内),以吸引魏军主力;而他自己则身率6万大军进攻祁山,从而揭开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诸葛亮的军队一路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今甘肃西和、礼县一带的祁山地区,并在祁山堡安营扎寨。祁山堡位于今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是祁山山脉突起于汉阳川的一座孤峰,四面陡峭如削,唯西有门可入,能沿曲折小径攀援至山顶。堡东9公里处为卤城(今盐官镇),以盛产食盐著名;堡西南为川口村,是出入巴蜀的隘口。而山顶则为一平坦的开阔地,且西南角有洞穴通西汉水河畔,可供军队汲水。于是,诸葛亮便在这里设立了他的北伐军指挥部,指挥蜀军继续北进。

由于诸葛亮出其不意,再加上军队的戎阵整齐,号令严明,所以蜀军一路攻城拔寨十分顺利。南安(今陇西县东北)、天水(甘谷县东)、安定(镇原县南)三郡纷纷叛魏归蜀,诸葛亮在天水又收了姜维,一时间,关中为之震动,曹魏朝野上下大为恐惧。至此,魏明帝曹睿才恍然大悟,慌忙从洛阳赶到长安坐镇,并派大将张郃率兵抵挡蜀军。当时,张郃出兵的路线大体是沿“丝绸之路”的南道东段行进的,即由长安经固关(今陕西陇县)、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越陇山而至今张川县的龙山镇、秦安县的陇城镇,然后进入天水、祁山一带。这与诸葛亮进攻关中的路线恰好是一致的。于是,蜀魏两军便在这条“关陇大道”上的军事重镇街亭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决战。

街亭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由此往东可越陇山而进关中,往南则可以下天水而入四川,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年街亭之战的主战场就在今秦安县的陇城镇(古略阳)至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龙山镇(原断山镇)之间,即今天的连柯川一带。其地当清水河(古略阳水)谷地,多为平川,唯东南部有一山突起,东西横截,不与众山连属,名曰断山(今名龙山),成为街亭防守的前沿阵地。

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坐镇西城(即西县,约在礼县东面的祁山与大堡子山之间),而令参军马谡为先锋,率大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但因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近人或谓马谡所据之南山乃街亭东南之百顷塬,而非断山,可备一说),结果被张郃绝其汲道,“大破之”,街亭失守。接着,魏军又长驱直入,很快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令蜀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这样,诸葛亮出其不意夺取关中的军事计划便完全被打乱了。不得已,他只好带领姜维等撤军,并拔西县民千余家还于汉中。至此,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遂以失败而告终。这是诸葛亮首次踏上陇原大地。

诸葛亮坚持“平取陇右”,先夺取天水然后再从背后包抄魏国的策略,曾遭到很多人的非议。第一个持反对意见的是魏延,他在第一次北伐前夕的汉中军事会议上就提出,由他带5000人,十天穿越子午谷(汉中通往关中的四条谷道之一,其余三条为褒斜道、傥骆道、故道即陈仓道),然后夺取长安。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没有采纳。于是,今天有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诸葛亮的战略之失,是心胸褊狭,妒贤嫉能,更由此而对诸葛亮进行全面否定。这种说法比较偏颇,其实,魏延“十日出子午谷”之计无论在敌情估计、道路行进、军粮供应还是在时间安排以及袭占长安的难度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悬危”特点。别的不说,子午谷全长约700余里,全是穿行于山谷中,要边修栈道边行进,十天根本走不出去。两年后曹真也是由子午谷南侵汉中,结果费时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街亭之失,那是因为错用马谡所致,并非战略方针的错误。陇右为襟带、咽喉之地,而天水又是关中进入陇右的门户,只要控制了天水一带,便可随时从背后出击长安,从而保持战略的主动性。且其路况也远较东线谷道为坦易,便于大部队的运行和展开,并能避开东线敌军的严密防守,所以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是完全正确的。

传运粮草 嗣子殒命陇原

首出祁山失利,让诸葛亮在军事上受到打击,而负责押运粮草的嗣子诸葛乔(即其兄诸葛瑾之次子)在北伐中离世,更让诸葛亮饱尝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诸葛乔,本字仲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生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小其兄诸葛恪仅一岁,而与《吴书》的作者韦昭同年。诸葛乔年轻时即与其兄诸葛恪俱有名于东吴,论者以为诸葛乔才虽不及其兄,而性业过之。当初,诸葛亮尚未有子,于是便求诸葛乔为嗣。诸葛瑾启告孙权后,遂“遣乔来西”(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而诸葛乔一到西蜀,诸葛亮即以之为己嫡子,并易其字曰“伯松”。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又拜为驸马都尉,随诸葛亮北伐至汉中。诸葛亮使其督五六百兵,与诸将子弟一起传运粮草于谷中。为此,诸葛亮还曾写信与其兄诸葛瑾说:“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此即“一出祁山”之时也。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乔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便卒于军中,年仅25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以致人们连他的形象也有些模糊不清了。

诸葛亮曾有《诫子书》与《又诫子书》两封书信传于后世。《诫子书》讲修身与为学都要静的道理,诸葛亮临终前以此谆谆告诫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又诫子书》则专谈饮酒,全文是:“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意思是说,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继续饮至酒醉,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这的确是一篇讲“酒文化”的绝妙好词。但诸葛亮临终前,竟然与一个年仅8岁的小孩子大谈饮酒,则未免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了。且不说8岁的诸葛瞻可能还未开始饮酒,就是偶与酒宴,也谈不到设酒宴客,更遑论“主意未殚,宾有余倦”的问题。那么,《又诫子书》又会是写给谁的呢?我以为,这当是写给诸葛亮的嗣子即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的。

从诸葛乔在东吴时即已取字“仲慎”,至蜀后又易字“伯松”,并拜为驸马都尉,随即参加北伐的情况来看,诸葛乔入嗣时当已过了“弱冠”(即20岁)之年,应算是一位成年人了。再加上他与蜀中诸将领的子弟一同共事,又时常奔走于山谷之中,所以,无论出于社交应酬,抑或其他需要,饮酒之事都是免不了的。而这便是诸葛亮《又诫子书》写作的缘起。大约其时蜀中的官场上,饮酒之风还是很盛的。所以诸葛亮的这番告诫,既是出于对嗣子的爱护,同时也是有感于蜀中诸将子弟的饮酒之风而发的。诸葛亮当然不愿意看到蜀国的官员们像当年的“殷顽”那样沉湎于酒,以致不能自拔,于是,出于对巩固西蜀政权的考虑,他便向刚入蜀不久的嗣子谈了自己对饮酒的见解,并试图通过诸葛乔以去影响当时的“高干子弟”们。应该说,这才是诸葛亮写作《又诫子书》的深远用意。

可见,《又诫子书》的写作时间实应在《诫子书》之前,而两者的名称也应当互换才是。大约在陈寿所编的《诸葛亮集》散失之后,后人虽得其佚文,然对其写作的背景及文章的先后次序已不甚了然了,故遂依其内容之重要程度,聊为标题区分而已。这便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情况。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诸葛乔的参与北伐,穿行于陇原山谷,遂令诸葛亮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并让后人从中领略了酒文化的最高境界。

连出祁山 兴复之业未竟

诸葛亮再次足履陇原,是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即他第三次北伐期间。此前,他曾于公元228年的冬天出散关(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围陈仓(今宝鸡市东),举行过第二次北伐,然因粮尽而不得不返。第三次北伐的路线是今天的甘肃南部一带,由于准备充分,结果大获全胜。这次,诸葛亮首先派陈式攻打武都(今成县西)、阴平(今文县西北),待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欲率众出击时,诸葛亮则领军来到建威(今西和),从而逼迫郭淮退还,由蜀军完全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并拥有了今甘肃徽县、成县、康县、西和、两当、宕昌、武都、文县、舟曲及陕西省的凤县、略阳等广大的地区。后主刘禅对这一次的胜利也十分高兴,旋即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位(街亭之役后诸葛亮曾上书“自贬三等”)。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复出祁山,又举行了第四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以“木牛”(一种灵便的独轮车)运送军粮,首战即打败了西救祁山的魏军郭淮、费曜,并借机芟割卤城一带的熟麦。魏国派司马懿率军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相遇于上(今天水市秦州区)之东。但魏军敛兵依险,蜀军久不得交战,于是,诸葛亮遂引兵还保祁山。司马懿原本不肯交战,后因部下笑他“畏蜀如虎”,才自己率军取中道(赤峪沟往天水镇一道)击亮,而令张郃追蜀军至木门。木门在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牡丹乡的木门村(一说在礼县盐官镇罗家堡村境内),其地两山夹峙,空谷一线,为略阳至祁山的必经之道,故又称“木门道”。道长约500米,宽约50米,地形十分险要。诸葛亮在撤退时,早于木门东山埋有伏兵,待张郃追至,万箭齐发,“飞矢中郃右膝”,遂射杀张郃。与此同时,蜀将魏延、高翔、吴班等也于中道大破魏军,逼使司马懿还保上。

此次北伐,两路魏军均被打败,但诸葛亮最终还是又回到了汉中。原来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上之际,蜀中负责运送军粮的李严因害怕粮秣误期而受诸葛亮责罚,竟假传后主刘禅之旨,要诸葛亮回师。加之军中粮尽,诸葛亮也不得不暂时收兵。这样,原本很有希望的第四次北伐又夭折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率10万大军,由褒斜道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举行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次北伐。但在与司马懿对垒百余日之后,诸葛亮却因劳累过度,于这年的农历八月廿八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一代忠臣良相殉职,千古智慧之星陨落,诸葛亮的兴复之梦终未实现。据说在诸葛亮逝世的那天晚上,有一颗发着红光的流星,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动,三起三落,最后变小,投于诸葛亮营中。此事首见于东晋孙盛的《晋阳秋》一书,而今天五丈原诸葛亮庙内正殿侧墙镶的一块石头,据说就是当年那颗流星的陨石,经附近落星湾的居民世代保存下来的。是民俗附会,抑或天文现象的巧合?这只有留待天文学家们去解开这个谜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称诸葛亮为“巨星”,称诸葛亮的离世为“大星陨落”。

至于诸葛亮究因何疾而终,说法不一。近人或谓肺结核,或谓胃癌,或谓胃溃疡大出血,实皆缘“呕血”而立论。“呕血”之事见王沈《魏书》,且谓“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道发病卒”。然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已辩其妄。裴松之说:“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呕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呕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呕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

综观诸葛亮的北伐,他在陇原大地留下的足迹主要集中于今天的天水和陇南地区。像建威(今西和县城附近)、祁山堡、卤城(今盐官)、天水关(今天水镇北)、木门道(牡丹乡木门村)、西城(祁山与大堡子之间)、上(今天水市秦州区)等地,诸葛亮皆曾亲历,并留下了不少的遗址和传说。如祁山堡附近的“诸葛亮上马石”、“诸葛九寨”(传为蜀兵积土假充粮堆),天水城东俗称陈家磨处的“诸葛军垒”(传为蜀兵每人握一把土堆置而成),及流传于木门村一带的“木门矢髀”故事等,皆是。至于街亭(今秦安县陇城镇),诸葛亮虽未亲至,但蜀军的首次北伐受挫及孔明的“挥泪斩马谡”,都与街亭之失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今日要追寻诸葛亮在陇原的足迹,街亭当然也是不可忽视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北伐未能成功,给千古英雄带来了永久的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却在甘肃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令后世之人追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