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藩之乱,吴三桂叛乱初期节节胜利,为何不渡江北上?

三藩之乱是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最大的叛乱,其程度甚至差点颠覆了清朝,那么为何在吴三桂叛乱初期节节胜利,最后却不渡江北上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清军入关之初,由于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将安定南方。

在这些明朝降将中,以吴三桂的功劳最大,因此清军问鼎天下之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当地的行政军队赋税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时间,吴三桂权势熏天,俨然有与少年康熙分庭抗礼之势。

据《清史稿》记载,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兵精粮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其部将王辅臣和李本深分别担任陕西提督和贵州提督,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

同时,吴三桂镇守云南之初,清廷曾允许他便宜行事。云贵一带的政府官员都受他的节制,甚至吴三桂自己还有除授官员的特权,称为“西选”,这些被吴三桂选取的官员,称为“西选官”。

吴三桂势力鼎盛之时,西选官被任命到全国各地,以致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除了官员任命,吴三桂还垄断矿山,私自铸币,称为“西钱”。可这些“西钱”却不是用来给部下们发工资的。云南省每年俸饷高达九百余万,都是朝廷买单,如果再加上粤闽二藩饷银,则年需两千余万,大概占了清廷财赋的半壁江山。

如此庞大的割据势力,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战康熙皇帝的权威。于是康熙很自然地想到“是时候削藩了”。

公元1673年,康熙下旨尚可喜,令他尽撤广东全藩。吴三桂听说后很不安,连忙自己给康熙上疏请求撤兵,以此来试探康熙。

原本吴三桂希望康熙可以挽留下自己,自己再表示一下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思,以为这样就可以继续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画面了。但康熙看到奏折后,马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吴三桂的撤兵请求,下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外去。

吴三桂收到撤藩的旨意后,完全一脸懵啊。等他反应过来后,立刻暗中部署兵马,联络旧部,然后管制邮路,准备起事。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自封“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杀云南巡抚朱国志,号称拥立前明“朱三太子”,兴明讨清,联合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吴三桂叛乱之初,非常顺利,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所经之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军一触即溃,“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康熙十三年二月,吴三桂的叛军攻陷常德、澧州、长沙等地,已经完全控制了湖南省,完全可以乘胜渡江北上,可是他却顿兵数月,没有乘胜渡江,扩大战果。

而清朝利用这段时间,集结重兵,防御江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的局面,结果导致吴三桂错失战机,形势越来越对他不利。那么吴三桂为何会做出这样愚蠢的决策呢?当时吴三桂手下诸将纷纷主张渡江北上,却遭到了吴三桂的拒绝。原来他心存幻想,想与清朝议和。

当时吴三桂以及他的谋士方光琛认为己方已经占据上风,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与康熙帝谈条件。吴三桂叛乱后,一直对清朝使者吏部侍郎折尔肯、翰林学士傅达礼予以优待。在占领常德后,吴三桂让这两位带着自己写给康熙帝的信件北上。在这封信中,吴三桂的口气十分傲慢,说自己已经收复了明朝三分之一的领土,因此他提出了三点要求。

如果清朝能满足其要求,双方就此罢兵。那么吴三桂的条件是什么呢?其一,吴三桂以现在占有的地域为筹码,想与清朝“划江而治”。其二,吴三桂想让康熙帝放了自己的儿子以及孙子们。原来早在顺治年间,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就娶了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建宁长公主。此后吴应熊作为人质,一直生活在北京,生下了几个儿子。

吴三桂一直惦记着生活在北京的儿孙们,因此他想借助战场上的有利形势,迫使康熙帝放了自己的儿孙。也就是因为这两点原因,所以吴三桂才顿兵不前,等待康熙帝的答复。然而吴三桂失望了,他的信件非但没能救了自己儿孙的命,反而成了“催命符”。康熙帝看完吴三桂的书信后,当即下诏:

“近阅吴三桂奏章,词语乖类,妄行乞请”,“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

康熙帝通过诛杀吴应熊,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平叛的决心,他还下诏表示不接受吴三桂的议和,吴三桂只有“束身归命”。当吴三桂得知儿孙的死讯后,留下了眼泪,他甚至承认,“今日乃骑虎矣”,他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作战。吴三桂久经战阵,但终究是老了,已经没有当年的闯劲。

人老了,思想就会保守,吴三桂此时已经62岁,“三桂年老,更事多,欲出完全”。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束手束脚,错失战机。人生就是这样,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吴三桂失去取胜的机会后,胜利的天平就转向了清朝一方。

公元1676年,清军攻克延平,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投降。而广东的尚之信见势不妙,决定拥粤自重,看清形势再出手。

这样一来,东南的麻烦就算解决了,康熙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吴三桂了。

康熙对付吴三桂的办法很别致,他劝降了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

其实就算没有王辅臣叛变,此时的吴三桂也打仗打得很苦闷,吴三桂的兵力有限,战线又拉得太长,这样以一己之力和全国的清军打拉锯战,真是打得他有苦难言。

战局已是如此不利,吴三桂却又出了个昏招。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

这样一来,他之前提出的“兴明讨虏”的旗号简直成了一个笑话,战局对吴三桂更加不利。

同年秋,吴三桂病逝,吴军群龙无首。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困兽犹斗。公元1681年,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历时数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纵观吴三桂一生,论德,卖国求荣;论义,自私自利;论才,偏偏又平庸无能。其野心却比谁都大,他的败局可以说是注定的,渡不渡江北上,他的胜算都不大,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